奶牛布鲁氏菌病主要是由牛种布氏杆菌(又称流产布氏杆菌)感染所致,会引起流产、死胎、胎盘滞留、关节炎等症状,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和必须通报疫病,也是国际贸易中必检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由于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感染病,因此人类患者不在少数。在我国,过去布鲁氏菌病并不多见,1993年全国新发病例数仅有326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许多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大幅度减少,脊髓灰质炎、丝虫病、白喉等几乎销声匿迹,然而,布鲁氏菌病竟然一路“逆袭”,在上世纪90年代后出现反弹,并在2000年后发病数快速上升。2014年全国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例高达57222例,较1993年增长接近175倍,近几年的发病数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很高的水平。
布氏杆菌是一种短小的革兰阴性球杆菌,该菌可能是临床实验室可见的最小的革兰阴性微生物(除土拉弗朗西斯菌外)。这种细菌跟其他临床常见的细菌不一样,是“三无”人员,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个别毒性强的菌种除外)。布氏杆菌比其他细菌厉害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菌。一般细菌感染人体后会被人体的免疫细胞攻击、消灭,而布氏杆菌能躲到人体自身细胞内,躲避免疫细胞的攻击,从而导致持续的感染。从传播机制来看,布氏杆菌是先引起大量的动物感染(主要是牛、羊、猪等),再通过受感染的动物或其食物制品感染人体。布氏杆菌属分6个种19个型,我国奶牛主要流行的是牛种1、2或3型。牛布氏杆菌是需氧型,生长慢,不产生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柯兹洛夫斯基染色红色,是鉴别指标之一。本菌对光、热和化学消毒剂较敏感,100℃立即死亡,0.5%洗必泰、消毒净或新洁尔灭5min内可杀死,而在牛奶中能存活10d到1年。布氏杆菌侵入机体局部定居,后进入淋巴结繁殖,再随血液循环侵入各脏器细胞内寄生。在怀孕子宫内布氏杆菌大量繁殖,导致子宫内胎盘化脓或50%,病变胎盘形成肉芽组织,也可引起奶牛胎衣不下,形成子宫内膜炎,炎症长期持续,病菌侵害卵巢,导致奶牛不孕。奶牛感染严重,可继发感染引起乳房炎。布氏杆菌除消化道传播外,经生殖道、呼吸道、皮肤和眼结膜也可感染,其中母牛、成牛、病弱牛较易感,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传染源是隐性感染牛、流产物、排泄物、分泌物、公畜精液,被污染的饲草、水等。本病在老疫区呈散发状发病和流产,但空怀、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较多见。
常用的诊断技术有细菌学的培养、显微镜观察、染色、生化特性;血清学的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变态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的PCR技术、DNA探针技术等。部分偏小的奶牛规模场,没有经济实力建单独的隔离舍,仍采取不检疫,不隔离,全群使用疫苗预防接种的方法,此方法简单易行,能减少或防止奶牛发生流产,但较难根除带菌病畜,牛群中免疫力低的奶牛容易感染发病。奶牛场布氏杆菌发病率低时,检疫阳性牛,扑杀淘汰;部分发病率高的奶牛场,阳性牛隔离饲养,并对所产犊牛喂消毒乳,防止新生犊牛布氏杆菌病的感染。在病菌流行地区,为了降低奶牛流产,对奶牛检疫后,阳性牛淘汰、阴性牛注射布氏杆菌疫苗,防止布氏杆菌病隐形感染导致流产。我国对奶牛布氏杆菌病采取以检疫、扑杀、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对重点疫区的易感牛群接种疫苗,待临床病例逐渐减少和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再实施群体和地域的净化。奶牛场布氏杆菌病的防控需把好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奶牛布氏杆菌病潜伏期长,疫区发病零散,致死率低,临床症状不明显等特性,控制奶牛布氏杆菌病要围绕三环节制定措施。
严把引种关,控制病原。规模奶牛场的引种直接决定该场动物疫病种类和未来疫病防控重点。王天齐等对某奶牛规模场连续调查,从不同行地区引入奶牛,直接混群饲养,布氏杆菌病阳性率由0.85%上升到5.89%。因此,新建奶牛场引进的所有奶牛不论有无产地检疫合格证,都严格执行30d隔离观察期,并对每头牛进行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测,检测阴性者才能混群饲养。此外,人工授精的精液又是布氏杆菌病的一种重要传染源,对奶牛精液要做好检测,确保精液无布氏杆菌污染。
扑杀阳性奶牛。奶牛扑杀赔偿金过低,奶牛场极力逃避监测,隐瞒阳性牛,若发现布氏杆菌病阳性牛,畜主也不扑杀而是偷着出售,导致此病的难以净化。国家需立法强制病死动物的处理,完善扑杀补偿制度;养殖场要认识到出售阳性牛的责任,清楚其危害,主动配合阳性牛的扑杀。无害化处理传染源。病死奶牛进行深埋处理,深埋覆盖土至少1.5m以上,对流产物、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泥土进行深埋或发酵,对不能发酵无用的物品进行焚烧。自繁自养。 自繁自养是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奶牛规模场或园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繁殖方式,犊牛喂3~7d母乳后隔离,用健康乳或灭菌乳喂养,半年后进行布氏杆菌病检疫1次,间隔2月后再检疫1次,阴性牛混群,阳性牛扑杀,切断垂直传播,培养健康的成牛和后备奶牛。
加强消毒灭源。布氏杆菌对热和消毒药较敏感,严格执行日常消毒和紧急消毒制度。每年至少对场区、设施、用具、垫料、粪便等进行喷洒、火焰、熏蒸、浸泡和发酵等不同方式彻底消毒3~4次。人员和器具接触病牛或疑是病牛后,立即消毒,防治间接传播。此外,奶牛规模场或园区内严禁饲养其他布氏杆菌病易感动物,防止传染牛群,定期开展灭鼠、灭蚊工作有效控制传播媒介的传播。免疫与检测相结合。我国布氏杆菌病疫苗主要采用S2和M15疫苗,也有进口S19疫苗。通过喷雾、注射或口服免疫。口服免疫时将稀释好的疫苗用连续注射器注入口中,确保免疫剂量和免疫质量。我国在疫区实行免疫预防为主,成年母牛配种前免疫1次,新生犊牛6月后先检后免,阳性犊牛扑杀,免疫牛群每年免疫1次。新建或净化的奶牛规模场和园区实行不免只检的办法,直接扑杀阳性牛,隔离检疫同群,直到连续两次检测无阳性,才可混群。
做好隔离与治疗。奶牛场饲养人员和兽医人员要每天观察牛群的采食量,运动情况,特别关注怀孕牛精神状况、阴道颜色和分泌物,并做好相应记录,发现异常尽早采取隔离观察,采样送检。若发现特征性症状,立即隔离疑似病牛,观察同群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饲养管理。随着我国奶业一系列标准规范的出台,奶牛养殖不仅仅是要合理供给全价饲料,更重要是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奶牛的抵抗力,减少用药。奶牛规模场和园区要围绕三环节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制度,让管理制度化,将引种关、检疫关、消毒关、无害化处理关都用制度来规范,不以人的主观性而打折扣,形成一套综合性的防控网络体系,才能做到层层切断病原,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