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奶业专栏 » 奶业动态 » 正文

中国乳企境外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9-02-11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  💛3167
核心提示:境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乳企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动力。在稳定奶源、优化升级与品牌开拓三阶段战略定位指引下,中国乳企主要

境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乳企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动力。在稳定奶源、优化升级与品牌开拓三阶段战略定位指引下,中国乳企主要通过收购、合资、独资以及战略合作四大模式实施境外发展,目前中国乳企境外发展主要受到融资、竞争力不足与政策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国际型人才匮乏等方面的制约,本文从企业和政府2 个视角提出了促进中国乳企境外发展的对策建议。

1 中国乳企境外发展的动因分析

❖ 乳企内部动因

1)乳企内部开展“供给侧改革”, 扭转被动局面

国内奶牛养殖业因养殖技术及饲料价格等问题导致成本高企。此外,国内原料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使乳企成本溢价风险难以控制。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乳企在着力打造自有奶源基地的同时,也不得不大量使用进口原料。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7 年中国进口原料奶粉71.81 万t,同比增加18.9%。虽然依靠进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乳企内源性成本风险,但进口依赖的增加又带来了外源性风险。因此,国内乳企的境外发展首先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选择,通过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以获取海外奶源稳定供应,在促进中间品交易成本内部化的同时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2)乳企产品线多元化发展,需要逐步开拓海外市场

奶酪是乳制品产品线中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类, 并且奶酪的消费需求逐年稳步增长。同时,有限的国内奶酪市场份额又被国外大品牌把持,市场门槛高、准入难、竞争激烈。再者,奶酪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乳清,由于国内生产技术限制,乳清处理成本较高,分摊到奶酪上造成国内奶酪产品价格不具竞争力。而在欧美等奶酪主要消费国直接投资奶酪生产线,符合产品生命周期规律。通过有效对接成熟消费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及成本优势。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为国内乳企品牌海外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同时还可规避技术引进限制,直接采用国外最新生产技术降低副产品处理成本,并提升中国乳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 市场外部动因

1)全球乳业资源加速整合,国际乳业贸易合作愈发频繁和多样化

2) 积极适应消费偏好变化,稳定市场份额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国外奶粉品牌超过400 个。面对激烈且无序的市场竞争,中国乳企通过收购国外品牌、提升奶源结构、创立新的产品线及品牌,满足了市场对国外品牌及奶源的偏好,增强了市场支配力。

3)奶粉新政出台导致部分乳企出现短期海外投资行为

2013 年12 月25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极大提高了乳企硬件准入要求。因此,小规模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奶粉配方注册资格而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但是这些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较小,且建厂多采用干法工艺,目的更多为规避奶粉新政,而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经营,具有较强的投机特征。

2 中国乳企境外发展的战略布局与主要模式

❖ 海外战略布局

自2010 年以来,中国乳企境外发展涉足欧美澳等地区,大致可分为3 个战略阶段,每阶段市场布局的侧重点有较大区别。第一阶段为稳定奶源战略阶段,旨在布局本国市场,周期为2010—2014 年。2010 年7 月光明乳业以3.82 亿元收购新西兰新莱特公司51% 的股权,开启了中国乳企国际化发展的元年。随后,澳优、贝因美、伊利蒙牛、圣元等国内知名乳企相继“走出去”,并且在2013—2014 年形成了境外发展高潮期(表1),投资与合作活动更为密集、地域范围迅速扩大。这一高潮期的到来主要由于2013 年5 月以来,国内乳企加快了转型升级、兼并重组的步伐, 主线在于控制国外原料奶来源即“海外寻奶”,优质海外奶源成为国内市场竞争的一个宣传点。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中国大型乳企通过直接收购海外乳品生产企业、投资建设海外牧场,稳定原料奶供应,并抢占国内奶粉市场份额。

第二阶段为优化升级战略阶段,此阶段大型乳企基本完成国际化的初步布局,海外奶源建设已经基本满足生产需要,战略定位调整为国内外市场并行发展, 但更多着眼于全球市场,此阶段始于2015 年并一直持续至今。例如,2015 年蒙牛收购多美滋,获得了该公司旗下所有品牌的运营管理权;同年,贝因美收购了Darnum 工厂51% 的资产权益,扩大了海外产能, 并获得品牌的实际控制权;2016—2017 年澳优通过收购Nutritio Care 公司并与Westland 合资,提升品牌的本土化水平。此外,投资重点转向海外研发与技术创新。例如,蒙牛引进源自法国达能全球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FSI),逐步对中国11 家蒙牛工厂进行对标升级。

第三阶段为品牌开拓战略阶段,此阶段的战略定位旨在进一步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是中国乳企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未来发展趋势。虽然国内乳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还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伊利、蒙牛、光明等大型乳企已经在积极准备全球品牌发展战略。例如,伊利赞助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残奥会、皇马俱乐部等,蒙牛与博鳌论坛长期合作并赞助了2017 北京马拉松、网球公开赛等重大赛事, 2017 年底更大举投资20 亿元正式成为2018 年FIFA 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等。这些举措无疑是为了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为下一步品牌国际化发展做好铺垫。可以预计到2025 年(根据《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的规划初步完成时间点),中国乳企尤其是国内大型企业将进入该战略阶段,逐步实现自有品牌的国际化发展。

❖ 中国乳企境外发展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1) 收购

收购是中国乳企早期“走出去”的主要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为光明、澳优两大乳企。中国乳企通常是以收购对方股权或资产收益的方式,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所有权或控制权,进而直接获得对应的品牌、市场份额和产能。

光明一直以来主打海外收购模式, 实现了寻求进口奶源以及引进先进养殖加工管理技术的目标,并进一步推进了海外投资资产的证券化进程。澳优与大多数中国乳企不同,具有“天生”的海外身份, 以全进口奶源作为品牌的发展根本,通过国外贴牌生产走国际路线。所以,澳优的海外收购主要是进一步稳定海外奶源基地,同时强化自身进口乳制品品牌形象。除上述2 家乳企外,蒙牛、贝因美也采用了收购模式, 其中蒙牛主要是看中多美滋品牌在国内长期积累的品牌价值,而贝因美主要是扩大海外产能。

2)合资

合资是包括伊利、蒙牛、澳优、贝因美等几大中国乳企海外投资的重要模式,同样也是中国乳企海外发展的主要渠道。与收购模式主要体现企业的单方面诉求不同,合资更多体现了双方企业的合意与选择。合资双方通过共同经营、共同分享股权及管理权、共担风险,实现了乳业全产业链合作。

根据表1 信息, 当前中国乳企合资模式投资的主要方向是产业链上游基粉生产,并且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生产的基粉中一大部分返销中国市场,但具体比例各公司并未公开。通过合资模式,中国乳企提高了高端奶源的控制力, 于海外合作伙伴而言则是获得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3)独资

独资模式对企业资本要求高、投资周期长、管理风险大,但乳企对于经营管理具有完全控制权, 可以独立支配所得利润,以伊利大洋洲基地项目、蒙牛旗下雅士利新西兰奶粉厂与圣元卡莱梦工厂为典型。

4)战略合作

与其他中国乳企相比,伊利与蒙牛两大乳业巨头更倾向于采用战略合作的模式“走出去”。战略合作也称为国际战略联盟,合作企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寻求额外的资金来源。但战略合作模式的局限性在于要求企业本身具有足够的行业号召力和市场影响力。意大利斯嘉达CEO 也明确表示,与伊利达成战略合作主要考虑到伊利的品牌影响力及其背后的品牌资源与管理能力。伊利、蒙牛主要在欧洲各地开展战略合作,合作领域主要为高端乳制品研发与生产。较上述“走出去”的模式, 中国乳企选择战略合作模式是更具优势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既能获得合作方品牌资源和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同时规避了海外收购的高昂成本与可能的失败风险,还能通过合作品牌的国际美誉度进一步夯实国内市场占有率,并逐步为自有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打通通道,逐步扩大在东道国的影响力。

3 中国乳企境外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政策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加重融资困难

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且难以规避政策风险

企业海外资产经营管理风险成为境外发展的最大挑战

影响乳企境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国际型人才匮乏

4 对策建议

对境外发展乳企的建议

以品牌国际化替代资本国际化,树立国际形象

把握“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提升国内生产技术水平,打造智慧型乳业

加强国际化人才引进,培育跨国管理团队

对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议

拓宽中国乳企的融资渠道,完善政策扶持配套措施

促进行业标准的完善与提高,加强国内食品行业的监管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