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菌种的选育方面,航天育种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为太空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借助航天搭载可以从中选出性能更加优良的产品。日前,光明乳业在北京宣布与中国探月工程的战略合作再次升级。不止光明,近年来,国内乳业巨头伊利、蒙牛等也相继推出“太空菌株”,探索航天科技与乳业的创新结合,为中国乳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开拓全新路径。“航天育种”正成为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新路。
“航天育种”研究边界进一步拓展
在光明乳业与中国探月工程战略合作十周年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葛平介绍说,2014年,嫦娥公司与光明乳业签订了《中国探月工程战略合作协议书》,授予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国探月工程质量保障对标合作企业。葛平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光明乳业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国探月在质量保证上的对标合作是一种探索,也是一项创新,这种跨行业的质量对标合作,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对标管理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菌种的选育上面,航天育种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卫认为,因为太空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比方说失重或微重力,包括太空辐射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航天育种是一个新的途径,借助航天搭载可以从中选出性能更优良的产品。
“整个菌种选育领域,中国这么多年进步很快,从20年前‘跟跑’,到现在是全面‘并跑’或者是部分‘领跑’。”陈卫表示,体现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包括光明乳业在内龙头企业推出的一些菌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都是非常可喜的进步。
谈及十年来的探月之路,光明乳业党委书记、董事长黄黎明表示,“我们聚焦乳业核心技术菌株的培育与研发,曾先后3次完成共计11株菌株太空深空搭载工作,实现了多种菌株的太空之旅,并对航天菌株进行了多次实验和开发。”
除了光明,近年来,国产乳业巨头伊利、蒙牛也已相继推出“太空菌株”,探索航天科技与乳业创新的结合。
在2022年4月24日的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伊利正式签约成为“中国航天太空创想乳制品官方合作伙伴”,双方将联合航天有关科研机构在科研探索、技术转化、产品开发等领域全方位紧密协同,携手在航天新材料包装、太空菌株、碳卫星牧场监测、健康营养保障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将先进的技术及产品带到消费者身边。“未来乳业太空实验室”等航天科技与文化深度合作系列项目也同步启动,以研究专项的方式聚焦前沿研究领域。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伊利将努力培育出更多满足更高营养要求和严苛品质标准的健康乳品,并通过“乳业+航天”互补互强的科研合作,助推中国乳业提档升级。
“航天科技可以为中国乳品全产业链进行有效赋能,将间接提升中国乳企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影响力。在多重极端的宇宙环境实验中,乳品的创新研发将带来新的可能。”谈及我国乳业深度参与航天育种,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冯春萍认为前景广阔。
参与航天育种,另一家乳业巨头蒙牛也是动作连连。2022年10月27日,蒙牛集团与中国航天基金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了我国自主研发的“2016国人1号菌株”和“2016国人2号菌株”。这两株益生菌均为太空培育型菌株,是航天与食品行业的创新融合。据蒙牛研发高级工程师王国宏介绍,“航天菌株”是蒙牛的重点研发方向,2016年随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的菌株由蒙牛自主研发,这些菌株在经历了太空剧烈的温差变化、高强度太空辐射、微重力等多种考验后,除了耐受性能提高之外,还能够显著改善宿主的肠道健康和代谢健康,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基于这些菌株的研究成果,蒙牛目前已公开发表多篇文献。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表示,“航天菌株”的研发是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实践成果,对于应用航天技术造福人民生活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蒙牛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李鹏程表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连续19年的合作伙伴,蒙牛将借助中国航天工程,加强益生菌种质科研和培育,形成更多的功能菌株储备,为乳业新品研发、产品创新探索新途径。
除了头部乳企,地方乳企也已经认识到航天科技的重要性。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时刻,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的49株自主培育云南高原菌种搭乘神舟十五号开始航空旅行。作为太空“常客”,这是来思尔乳业具有高原特色优势的生物资源第三次入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太空搭载名单。2021年6月17日,首批22株来思尔益生菌登陆中国空间站,通过为期3个月的太空旅行,打开“太空育种”的大门。2022年6月5日,28株来思尔益生菌随神舟十四号再访太空,进一步拓展“太空育种”研究边界;如今,来思尔乳业第三次将航天菌种送入太空,这些菌种将继续探索“太空育种”更多可能。
“太空菌株”掀开市场竞争“冰山一角”
对于中国乳企来说,“太空菌株”只是掀开了市场竞争的冰山一角。
调研机构欧睿数据显示,我国乳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168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638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0%,预计未来几年我国乳品市场将延续增长态势,2025年我国乳品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100亿元。
伴随着我国乳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市场份额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如按乳企的营收等指标来划分,目前,我国乳制品企业分为全国性乳企、区域性乳企与地方性乳企三大类。其中全国性乳企包括伊利股份与蒙牛乳业;区域性乳企则主要包括光明乳业、新乳业等。有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乳制品市场份额前三的公司分别为伊利股份、蒙牛乳业与光明乳业,市占率分别为23%、20%与6%。
在行业观察人士看来,随着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不管是常温奶还是低温鲜奶业务,企业的配送范围在不断拉大,所以,全国性乳企持续下沉,区域乳企也加快全国化扩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几大乳业巨头来说,除了不断涉猎新产品领域、加宽业务布局外,也必须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上持续发力。
光明乳业首席专家刘振民表示,近年来,中国在乳品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有不足,可以说做强做优是中国乳业的发展方向。
“虽然面对百年变局的不确定性,乳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着消费需求的疲软,喷粉库存压力增加,成本上涨效益下滑等诸多困惑,但中国的乳业逆势上行,2022年全国牛奶产量3932万吨,同比增长了6.8%,对全球的牛奶产量增长贡献率超过了45%。在全球视野下,中国乳业未来可期。”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认为,乳业与探月的不断合作,在有效助力中国探月工程的同时,高效完成了菌种的太空深空搭载,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上有了质的提升。这些战略合作既是成功的探索,更是更好的引领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