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东,1981年12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历,工程博士学位,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营养师,现任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研发总监,兼任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青委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营养学会理事,四川大学研究生产业导师。
自工作以来,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已授权7项,申请国际专利PCT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I及核心期刊论文11篇;参编论著1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中粮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市级科学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自治区级和市县级重大科技项目,极大提升了所在单位学术领域的影响,参与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先后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优秀工程师及青年创新人才(第一层次),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先后入选国家、自治区、市、县敬业奉献好人榜,当选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呼和浩特市先进科技工作者、集团优秀党员。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3年再次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坐在后排的一位代表举手发言,向总书记讲述自己对奶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应当借鉴粮、油、糖、棉、肉等重要农产品的做法,将大宗乳品列为储备物资,建立国家级储备中心,保障市场供给、保护奶农利益……”
这位代表就是史玉东。从2007年加入蒙牛起,他已经在乳业科研一线耕耘了15年,涉猎了包括乳品生产工艺、母婴营养、益生菌发酵剂等多个方面,他的职责就是为生产一杯国产好奶提供数据支持。
奶业是关系国民营养健康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健至关重要。如何为“一杯好奶”贴上“中国制造”标签、推进民族奶业振兴,始终是史玉东最关心的问题。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提出的第一件建议就是“关于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产乳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瞄准奶业振兴这一主题,他多次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深入草场、养殖场、工厂等奶业种养殖生产一线走访调研,与业内同行以及公司同事进行深入交流座谈。
经过深入调研,史玉东发现,我国乳业在优质饲草种植、奶牛良种繁育、婴幼儿配方奶粉原配料加工和核心检测加工设备制造等方面,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结合自身专业和多年乳业实践以及业内专家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奶业振兴的针对性建议,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例如,针对我国奶源自给率连年下滑的问题,史玉东建议在建设以育种为核心的奶牛繁育体系、增强良种自主供应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我国乳品业加工装备自主研制能力。针对乳业季节性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他提出创新乳品市场调节机制,将大宗乳品如大包粉列为储备物资,建立国家级储备中心,形成保供稳价“缓冲器”,保护奶农利益,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乳业是碳排放大户,一杯牛奶的碳足迹覆盖了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原奶运输、加工处理、牛奶灌装和储运销售等环节。”重点关注乳业低碳转型发展,他建议打造“双碳”标杆引领绿色发展。
“答复的效率、效果都令人满意。”建议的办理过程令史玉东印象深刻:“每项建议提出后,办理部门都会第一时间与我沟通交流,就建议办理事宜进行对接,详细了解建议事项。在充分征求意见后,书面逐条反馈答复。”
不仅仅是书面建议,史玉东记得,全国人代会期间,对于自己的审议发言和口头建议,相关部门也会第一时间与他进行电话沟通交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建议办理部门对人大代表意见的高度重视。”
“奶以安为要”。一杯好奶,首先是一杯放心奶。2022年11月,一项题为《乳与乳制品的安全质量全程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史玉东正是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该课题的完成,不仅推动乳品企业“从牧草到奶杯”的全产业链转型升级,而且实现全程闭环质量控制,全面提升乳品质量,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经专家鉴定,该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三年产生经济效益79.64亿元。史玉东多年以来还一直专注于中国母乳研究,他所在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国内首批中国母乳低聚糖成分数据库,为开发出更适合中国宝宝营养需求的好奶粉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我要继续为奶业奔走、为奶业说话,为奶业振兴建言献策,不负使命。”今年1月,史玉东当选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启了人大代表履职的下一个五年。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他提出了关于加大奶业上游产业链发展、以草牧奶建设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营养保障体系建设等多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