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奶业专栏 » 奶业动态 » 正文

规模化牧场,做好了才能可持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9-07-16  来源:🔗乳业资讯网  💛3827
核心提示:国内规模化牧场,特别是大型牧场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对大规模牧场发展模式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在自然禀赋的环境约束下


国内规模化牧场,特别是大型牧场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对大规模牧场发展模式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在自然禀赋的环境约束下,未来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息。

2019年7月12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在中荷奶业发展中心(SDDDC)主办的“高科技牧业,应对中国奶业新挑战”论坛上作了题为“规模化牧场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

21世纪,人类面临着全球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一方面,人口将持续增长,预计2050年全球人口接近100亿,以发展中国家增长为主,其中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引擎;另一方面,城镇化的人口比例逐渐增大,2050年约70亿人要生活在城镇。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足迹也会增加,庞大数量的人口将进一步耗竭自然资源。未来,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要。我们要更好地利用土地和畜牧业生产资源,控制好碳足迹,可持续地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源,做到高效、经济、环保。

在奶牛养殖上,发达国家这些年的牧场数量一直在持续下降,但每个牧场养殖的奶牛总数持续在增加,规模化是世界奶牛养殖业发展的趋势,符合世界奶业发展客观规律。现在,中国牧场普遍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环保问题,如何解决和处理粪污成为限制牧场发展的瓶颈。奶牛的养殖,牛奶的生产离不开土地,实现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但可以解决优质粗饲料本土化生产,而且又解决了规模化牧场粪肥无处施用的难题,做到粪肥就近还田利用。同时,在饲养过程中如何提高动物的福利、疫病的防控和长寿性,都是规模化牧场要考虑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规模化牧场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1

中国奶业的最新变化

2008年以来,我国奶业经过整顿和振兴,转型升级加快,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进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

1、养殖结构在优化,尽管荷斯坦奶牛存栏下降明显,但奶牛群综合品质改善,单产水平提高明显,原奶产量保持稳定

从规模化程度来看,我国经过十年时间,从千家万户散养迅速实现了规模化,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近十年规模化比例大幅提升,据统计,2008年规模化比例仅为19.5%,2018年达62.0%。比如,河北的牧场多数存栏在300头以上,宁夏的牧场多数存栏在1000头以上。

从规模化牧场的分布看,2017年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数据显示,存栏百头以上奶牛约490万头;规模牛场大约6400个;500头以上的牛场占37%,存栏占到77%;2018年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数据显示,存栏百头以上规模牧场3829个。中国荷斯坦奶牛存栏在1000头以上的牧场总存栏数达到225万头。大牧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生鲜乳供应比重越来越大!

从养殖结构优化中,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国高产奶牛群数量占比在大幅度增加,出现了许许多多单产超过10吨的牧场群。在我国排名前40位的养殖集团中,如现代牧业、辉山、圣牧、赛科星、优然、澳亚、富源国际、宁夏上陵、中元牧业、乐源牧业、恒天然牧场、嘉立荷、首农、中地乳业、中垦乳业、前进牧业、天润、新疆呼图壁、花花牛以及南方的光明、温氏、新希望、南京卫岗、燕塘乳业、晨光等,这些集团总存栏近192万头,日产奶量2.66万吨,比2015年(138万头,1.66万吨)分别增长了40%和60%。

从全国总存栏量看,如果谈所谓的“奶牛”数量,我国的荷斯坦奶牛加上新疆褐牛、西藏的部分杂交奶牛、内蒙古等地区的乳肉兼用型,2018年全国奶牛总存栏量大约在1000万头左右。但是如果是荷斯坦奶牛,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8年约为504万头,由于近些年环保问题和散养户养殖效益差,退出的比例较大,存栏量下降,支撑国内大型乳业集团商品化原奶供应方面,已经处于紧平衡。 已经看到2019年上半年国内开始出现的进口奶牛数量和价格上涨的势头。

尽管近十年,我国荷斯坦奶牛存栏数下降,但是同期奶牛的单产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全国生鲜乳的总产量保持稳定。2008-2018年,我国生鲜乳的总产量维持在3000-3100万吨。

2、中国奶业仍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奶业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但所面临的挑战也是非常突出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一是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不足。我国原奶生产成本高,造成终端奶制品的价格高,欧美国家终端奶制品价格折合人民币为7-8元/升,而我国奶制品的终端价格能达到14-20元/升。

  • 二是产业链利益合理分配机制建立缓慢。

  • 三是种养分离和环保压力大。环保投入也大。

  • 四是很多生产资料和机械装备对国外依赖较大。

2

生产性能的提升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奶牛养殖上,提升生产性能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没有高的生产性能,就不能可持续发展。牧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升生产性能。

1、从“量”的层次——提高奶牛单产

近十年,我国奶牛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力量逐渐增强,单产水平有了快速提升,2018年奶牛平均单产7.4吨。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我国排名前40位的集团化规模牧场的单产水平已经达到9.08吨。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粗饲料质量的提高、动物福利水平改善和机械化程度提升等诸多因素。

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中国规模化牧场硬件条件已经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很多牧场都使用了并列或转盘式挤奶机,使用了国际先进的牧场管理软件和设备。同时在奶牛福利、牛舍环境、牛体卫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重视细节的管理,比如松软、干净、干燥的垫草,沙床的日常维护以及良好的牛舍环境的保持等。2017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来中国现代牧业蚌埠牧场参观,都会惊讶于中国竟然有这么管理良好、单产高且又干净整洁的牧场。

2、从“质”的层次——提升生鲜乳成分

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示范牧场的数据,2010年以来,我国原料奶乳脂率从3.6%逐渐上涨,现在平均都在3.8%以上,这归功于国家重视育种,引进不少优质奶牛,它们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相对较高。2018年我国规模化牧场的乳蛋白已从3.0%涨到了3.2%。

2010年细菌数约为30万CFU/mL,现在有些大牧场已经降到了5万CFU/mL以下;体细胞数原来接近40万个/mL,现在降到20万个/mL。

因此,规模化牧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

3

盈利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评价一个牧场好不好,通常会以牛奶指标、单产水平、疫病防控等来判断,但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盈利能力”,如果牧场都亏损了,可持续发展就是无本之源。牧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盈利能力非常重要。

我国生鲜乳的生产成本较高。2010-2018年,我国生鲜乳成本持续上涨,2019年1-5月份的平均成本约为3.29元/kg,与2018年同期持平。2017年,生鲜乳成本一度逼近生鲜乳销售价格。欧盟的生鲜乳成本约为1.9-2.3元/kg,与其相比,我国的每公斤生鲜乳成本高其至少1.0元/kg。

很多规模化牧场对于控制生鲜乳成本很有压力,尤其是5000头以上的牧场所在企业很多是上市企业,财务成本比较大,导致总成本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奶价较低,盈利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大型牧业集团的财务成本控制、融资能力以及现金流的稳定对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实,大规模牧场每公斤奶的饲料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如管理好、单产水平高的企业已经做到每公斤奶饲料成本控制在1.8元/kg。

那么规模化牧场如何控制和降低公斤奶成本呢?

1.发展本土化粗饲料,降低每公斤奶生产成本

我国粗饲料的成本比较高,尤其是苜蓿成本。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2018年下半年-2019年上半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苜蓿草单价每吨涨了700-1000元,上涨幅度达到30%左右,极大增加了国内牧场的生产成本。而美国本土苜蓿草价格大约1000元/吨,美国本土玉米价格700元/吨。

为此,发展本土化粗饲料,提高本土化粗饲料的质量是中国奶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通过本土种植和少部分进口结合来解决优质牧草的供应问题,用自己的土地提高苜蓿草和燕麦草的产量,以满足中国规模化牧场的需求量,尽量减少进口。此外,还要更加重视青贮玉米的品种、质量和收储,如果做得好,可以使饲料成本下降0.1-0.2元/kg。也可以参考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开展的课题研究,增加秸秆和本土化粗饲料的利用。

根据我国荷斯坦奶牛存栏量来测算,我国2019年需要约2500万吨玉米青贮,300万吨苜蓿干草和240万吨燕麦干草,到2023年这三种饲料的需求量会分别增加为3500万吨、420万吨和330万吨,根据需求量倒推土地的需求量,2019年和2023年分别需要1940万亩和2707万亩。如果把土地和粗饲料的问题解决了,就能真正实现种养结合,规模化牧场也就真正做到了可持续发展。

在奶牛日粮配制时,我们也不需要过于依赖苜蓿干草,少用或者没有苜蓿也可以高产,很多国家缺少苜蓿干草,如以色列。我们在配方中可以用一些燕麦草、羊草(甚至当地的花生秧、玉米秸、麦秸等)、豆粕、压片玉米、棉籽、葵花粕、玉米皮等替代苜蓿草。以下是我们建议的没有苜蓿草的日粮配方,可满足单产至少40kg的奶牛营养需求,供大家参考: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高全株玉米青贮日粮,增加到30kg,再加1-3千克禾本科干草,单产也能够达到30kg左右。在我们的一些牧场节本增效的案例中,很多牧场苜蓿用得非常少,用1kg甚至是0.5kg。

2.以饲料转化效率核定采食量,严控成本

根据研究成果,高产奶牛的饲料转化效率应该高于1.5,干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应控制在11-13千克(体重按照650-750千克计算)。所以在生产中,要根据饲料转化效率、奶牛体况、泌乳阶段以及牛奶产量,确定合适的干物质采食量和剩料量。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不知道这些数据,经常较多的饲喂以及把剩料量定在5%以上,甚至8%-10%,大量的剩料喂给了后备牛,造成产奶牛过肥或者后备牛过肥,不但增加了饲养成本,而且肥胖奶牛产后代谢病增加,又增加药费和兽医看护的成本。

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国内某大型牧场2018年将高产奶牛剩料率从8%控制到3%-5%,节省1051万元。另一个大型牧场将干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从14.5kg降低到13.5kg,每年节本66万元。

3.强化热应激管理,平衡上下半年奶量差

热应激一直是夏季困扰牧场的大问题,受热应激影响,牛场奶产量会普遍下降10%-20%。以国内某大型牧场为例,2016年-2017年,热应激导致奶牛平均日产量下降幅度超过10%以上,2018年紧急投资8000万,改善了风机质量和喷淋系统,显著降低了奶牛热应激,2018年最热的7-8月,与2017年同期相比,每天增加近400吨奶。预估所投入资金两年即可以收回。

热应激导致的牛奶产量下降幅度应控制在10%以内,如果做得不好的话会达到20%,做得好的话可以控制在5%以内。

4.增加复合盈利模式,多渠道盈利

受非洲猪瘟的影响,香港的猪肉目前已经超过100元/kg,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国内的鸡肉、牛肉、羊肉要填补一些猪肉的短缺。那么发展乳肉兼用牛很有必要,我国牛的品种差异化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价值。建议我国的千头牧场、万头牧场中10%奶牛使用乳肉兼用牛或者肉牛冻精,发展乳肉兼用牛和肉牛,两条腿走路,牛奶和更高价格的牛肉都能带来最大的收益。

4

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014年1月1日,国务院发布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畜禽养殖的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奶牛场粪污处理的压力进一步加大。2017年,原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央财政畜禽粪污资源利用项目,每年投入20亿元,用于支持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可见国家对畜禽养殖污染和对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而就规模化牧场而言,做好粪污处理,最基本原则就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在粪污处理上,国内规模化牧场普遍使用固液分离技术。固体部分经过处理可用作有机肥或垫料,液体部分可用作沼气、稀释灌溉、达标排放等。沼液处理相对要难一些,牧场处理沼液要注意两个细节,一是要增加防渗漏措施,二是要加盖储存,否则下雨后容易溢出。污水要经过厌氧、好氧等过程的处理,才能达标排放。达标排放的要求很高,经处理的废液COD必须达到400,有些地区甚至要求达到30以内,这背后的代价就是牧场的处理成本很高。建议将沼液经过生物氧化塘,再还田用于蔬菜和林果的种植,这是经济、安全的最佳出路。

面对今后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日益增加的环保设施和设备投入,我们应该如何做?



1、从源头上减量,优选优化饲料,节水减排

做到源头减少奶牛粪污和粪尿中氮、磷排放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一是要合理选用饲料种类,优化精粗比例,减少瘤胃甲烷排放; 二是科学管理,精准饲喂,减少饲料浪费; 三是优化饲料加工工艺;四是降低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避免使用高蛋白日粮;五是使用有效的饲料添加剂,提高口感,提高饲料转化率;六是按照牛的需要去饲喂,不要多喂,减少排泄量。

牧场日常工作中会使用大量的水,以奶厅和喷淋为主。奶厅用水,包括挤奶区、待挤厅、储奶间的用水,其实各个环节都可以思考一些适合自己牧场的节水方法。比如使用一些节能节水的喷头;储奶间中预洗水和循环酸碱溶液回收存储在挤奶厅存储池内,还能作为待机厅冲洗水的水源;冷排的水也可以让牛喝等。

喷淋主要集中在奶牛挤奶回来休息的时候。喷淋时,水线长度和水压要控制的高效,让牛迅速喷淋而降温;也可以利用红外线监测,牛群到达了一定头数才开始喷淋,以免水浪费。

2、以土地的规模来定奶牛的养殖规模

目前土地已成为规模化牧场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欧洲很多国家都是种养型的,即自己生产粗饲料,自己养牛,然后粪肥还田。中国应该多流转一些土地,学习美国、欧盟、荷兰、新西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一公顷土地上饲养不到3头牛,比如美国1头牛/5亩地、新西兰2.83头牛/1公顷、荷兰1.54头牛/1公顷、欧盟2.9头牛/1公顷。欧盟甚至规定,每公顷地可施氮量为170kg,施多了则违法。而荷兰还有更严格的要求,就是磷的排放也列入控制标准。土地的规模决定了你的排放量,因此在喂牛的时候不要喂太多蛋白,要防止氮和磷的在粪尿中的排放量;用最好的氨基酸平衡和蛋白平衡满足生产需求。

在环境友好和节能减排方面,世界各国的奶业机构都在加强科技研究,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也启动了一系列技术创新课题,积极推进奶牛场的碳足迹和水足迹的研究。最新的环境合作科研项目有:2018-2019国内奶牛场碳足迹评估和减排方案;2019-2020中国奶业循环性生产;2019奶牛场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定价(水足迹)等。

5

人才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奠基石

《天下无贼》里,黎叔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个说法现在也无需再认证,而且放到任何一个特定的环境下都适用,包括牧场。对于牧场,资本、设备、耗材乃至饲料都是可以复制的,而最难复制的是人才。

好的牧场管理者需要懂得时间管理、缺陷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知识管理,绩效管理等,要了解奶牛吃什么最合理,奶牛怎么样最舒适,进到牧场能看出各处潜在问题,坐到办公室又能读懂数字化报表……好的场长用凤毛麟角来形容绝不为过。想要牧场能够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也是重中之重。

1、牧场人员学历水平相对较低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调研数据,目前我国牧场场长学历在本科以上的约占28.58%,大部分还是大专水平,整体学历水平比较低。在牧场其他工种中,如兽医师、配种员、营养师的学历相对较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能占到50%以上,行政后勤人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8.91%,TMR管理工和挤奶工的学历相对偏低,急需提高。

2、牧场人员工资水平有待提升

牧场里的工作是寂寥和辛苦的,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节假日很少,尤其是场长,吃住都在牧场,长期与家人分开,整日与牛为伴,辛苦异常。但场长的工资水平却并不高,仅约有22.58%的场长可以拿到1.0-2.0万元/月的工资,大部分场长的工资水平在0.8-1.0万元/月。兽医、育种员、营养师、挤奶工的工资也是处于低位水平。

3、人才培养需要工种细分、形式多样

牧场的工作种类多样复杂,且各个工种之间往往专业技术点大相径庭,如挤奶工和营养师就完全不是一个工作范畴,兽医和育种两个工种也是不能彼此替换的。所以,牧场每个工种的员工都需要对自己的岗位技能非常精通。

对于人才培养,国内有很多专业培训,如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就一直面向全产业链开展多样性的培训,开设有“奶牛大学”培训班、奶牛信号培训师专业班、牧场经营与管理深度培训班、奶牛营养师专业班等。目前总计培训行业从业人员770人,并成功为中国培养出205位具有国际资质的奶牛信号学培训师以及57位奶牛营养师。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荷奶业发展中心的很多培训都是在牛舍进行的,课堂上讲完课就直接到牛舍现场实践,效果显著。此外,该中心还选送优秀的研究生到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内容包括病毒性腹泻经济学研究、热应激建模、奶牛寿命对牧场可持续的影响以及碳足迹和可循环奶业等。

SDDDC资助的第一批博士生张春月在瓦赫宁根大学的毕业答辩

4、人才培养需要“软硬”兼施

牧场工作普遍被现在的年轻人认为是比较辛苦且不体面的,所以会遇到现有大学生毕业后对此工作有抗拒心理。从牧场自身发展来看,培养现有人员是更有效的办法,我国很多牧场的场长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甚至有场长一干就是一辈子,这是一种可敬的精神,必须在牧场传承下去,让牧场的年轻人愿意留在牧场,愿意将前辈的本事继承下去。

同时,随着牧场规模化程度提升,为了让牧场工作更体面,很多牧场已经开始重视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可谓是从里到外的想办法留住人才。

当然人才培养也是一门学问,“软硬”兼施也要有艺术,这也是考验场长能力的一道大题。

总之,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规模化牧场能否可持续发展是个伪命题,可与不可在人为!中国国土资源面积辽阔,东西南北资源禀赋不同、养殖历史和条件差异大,中国的奶牛养殖模式不可能是一种,多种模式并存才是合理的。

但是规模牧场无论多大,重要的是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多少土地养多少牛,以地定牛、就近就地解决粗饲料供给,就地就近实现粪肥资源的还田利用或者生产有机肥,实现循环农业;二是要不断提高生产性能和牛奶质量;三是开展多种经营模式(奶牛场肉用资源和特色奶的开发),实现持续盈利能力;四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以上是我国规模化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要素。


《中国乳业》杂志社根据李胜利老师报告编辑整理

图文编辑:Sachi

责任编辑:王 晶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