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03时14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奶业专栏 » 奶业动态 » 正文

奶业专栏


推荐图文
推荐奶业专栏
点击排行

奶业大国如何加速迈向奶业强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4-09-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1055

刚刚结束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我国奶企与奥运健儿相伴同行,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奶业的绝佳实力。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数量、生鲜乳产量、乳制品质量、人均消费量以及绿色发展水平,均取得历史性发展成果,成为奶业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从奶业大国迈向奶业强国,将更加考验奶业全链条的耐心、匠心与信心,不仅要稳妥应对好当前国内外正在经历的奶业下行周期,更要加速补齐与世界奶业强国的差距。

我国奶业综合水平显著提升

从十余年的时间跨度看,我国奶业逐渐走出低谷,整体处于发展与上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水平显著提升。

乳制品质量比肩发达国家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谢立安介绍,2023年,全国牛奶产量4197万吨,同比增长6.7%。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654家,主营业务销售总额4621亿元,同比增长2.57%,高于食品制造业平均2.55%的增速。“成绩得来不易,充分彰显了我国奶业的深厚潜力和充足活力。”

回看过去十余年奶业的发展,这种潜力、活力、实力更加凸显。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介绍,目前我国奶业总体达到世界发达国家产业水平,包括乳品质量安全总体达到世界奶业发达国家水平,乳品加工企业总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具体来看,在行业监管方面,我国全面加强奶业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完善乳品法规标准,严格落实从严监管婴幼儿配方乳粉,不断提高奶牛养殖能力,推动乳品加工做优做强。在奶源自给率方面,国务院明确提出我国奶源自给率要保持在70%以上,目前已达到70%以上的安全水平。在乳品加工领域,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推动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此外,我国奶业奶牛规模化养殖、奶牛单产,以及优质饲草料的供应能力等方面也实现大幅度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长全说,与国际上奶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奶业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一是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消费增长潜力,为奶业投资和机械化、数字化等发展提供保障,助力奶业高水平实现现代化。二是具备发展奶业的优良资源条件,内蒙古、宁夏等省份地处黄金奶源带,其他主产省区也有良好的养殖环境和丰富的饲草料资源。三是有较为完备的现代奶牛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奶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中国奶业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结合《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4)》分析,我国奶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综合素质持续增强,质量安全水平再提升,国产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乳品量质持续双升。2023年,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100%;乳品总体抽检合格率99.87%;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等质量安全指标达到较高水平;菌落总数、杂质度和体细胞监测平均值分别符合国际和欧盟限量标准;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5年保持100%。

——产业素质加快提升。2023年,全国奶牛存栏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6%,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奶牛平均单产9.4吨,较上年增加200千克;规模牧场99%以上配备全混合日粮搅拌车,原料奶生产100%实现机械化挤奶。

——奶业竞争力持续增强。2023年,国产奶与进口奶抽检数据显示,黄曲霉素M1符合中国、美国及欧盟限量标准,铅、铬、汞、砷等污染物指标合格率100%;国产奶的乳铁蛋白、β-乳球蛋白和糠氨酸等指标均优于进口同类产品。

全链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乘着快速发展势头,近年来我国奶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从创新、科技、数智化等方面追求新动能,奶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

日前,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等我国奶业主产省区及我国大型奶企看到,“育好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奶业全产业链,正在兴起创新之风,着力破解制约奶业发展的“草源”“种源”“奶源”等问题,为我国奶业振兴不断注入动能。

在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每天都在进行奶牛干细胞基因编辑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的研究。近年来,该公司累计培育优秀种公牛超380头,性控冻精生产能力已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累计繁育良种奶牛300万头,为内蒙古乃至全国奶业振兴提供着“种源”支撑。

当前,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宁夏等奶业主产省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展路径正在形成。其中,以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奶业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着力解决我国奶业“卡脖子”问题。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身穿白大褂,操作着精密仪器,潜心钻研乳业课题。伊利集团副总裁韩飞介绍,自2022年获批以来,该中心集聚10余名院士和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围绕奶牛育种等内容,累计研发出98项技术成果。其中,高产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生产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胚胎牛达到年单产14吨牛奶,提高50%。

这是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的挤奶转盘。(牛天甲 摄)

近年,我国奶业以“智改数转”为主攻方向,从点、链、面三个维度发力,对奶业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向数智化要奶业增长新动能。

去年,蒙牛打造的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投产,实现全球奶业最高年度人效比,即100人创造100万吨年产量、100亿元年产值。“我们还发布全球首个营养健康领域模型——‘MENGNIU.GPT’,打造数智化营养健康管理平台‘WOW健康+’,通过AI营养师为家庭提供个性化、长周期、多成员的陪伴型健康服务。”蒙牛集团副董事长卢敏放说。

奶业高质量发展还需爬坡过坎

近年来,我国奶业振兴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生产能力、质量安全水平、国产品牌信誉、产业链变革等持续提升。不过,近两年出现了生鲜乳阶段性过剩的市场波动,整个行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阵痛期。

生鲜乳出现阶段性过剩

2021年以来,我国奶业出现生鲜乳阶段性过剩,价格走低。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奶业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3.24元,同比下跌13.8%。

业内人士认为,奶业下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供给增速高于消费增速,导致生鲜乳出现阶段性过剩,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效益下滑。

从外部环境看,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分析,中国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和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密切相关的,2022年,主要奶业国奶价触顶回落,相比中国奶价走势延迟一年左右,其中美国、欧盟、新西兰奶价从高点回落25%、16%和17%。到了2023年,国内、国际奶价呈共振走低的趋势。

从国内供需看,李胜利引用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分析,在供给端,2023年我国前40位养殖集团存栏300万头奶牛,比2021年增长35%。2019年以来,我国牛奶产量快速增长,连续多年保持约7%的高增长。2023年牛奶产量4197万吨,较2018年增长1122万吨。而反观消费端,近年乳制品市场零售额持续下滑。尼尔森的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国内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增速呈现负增长的不利形势。

奶业存在五方面难题

业内人士指出,生鲜乳阶段性过剩,不只是单纯的周期性问题,其中更有奶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当前,我国奶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着奶业的抗风险能力,制约着奶业长远健康发展。

——奶业存在周期现象。通过总结2013年到2023年的十年奶业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指出,“奶价降低—卖牛退出—奶荒—奶价上涨—牧场增牛—奶剩—奶价降低—再卖牛退出”的循环已多次发生,现阶段的奶业下行便是与两三年前的国内奶牛产能扩张有关。李胜利指出,周期性是造成中国奶业困境的主因,奶价暴涨暴跌给整个产业链条造成损失。

——产品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迅猛,但产业整体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例不足,特别是乳制品结构不平衡。农业农村部原总畜牧师张天佐指出,相比奶业发达国家,我国乳制品消费呈现“液态奶多,干乳制品少”“液态奶中常温奶多,巴氏奶少”的“两多两少”特征。李胜利介绍,“液奶独大”很容易造成奶源季节性过剩、生鲜乳购销矛盾突出。

——产业链韧性较弱。张天佐表示,奶业产业链、利益链联结不紧密,奶业养殖和乳品加工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脱节的问题,一旦产能过剩,大量奶农抗风险能力差、损失惨重。李胜利指出,国内牧场经常从国外进口牧草,导致牧场成本压力很大。此外,他还指出,国内奶业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奶牛种源仍存“卡脖子”问题,机械化、智能化装备依赖进口,这些因素进一步抬高了生产成本。

——消费仍处较低水平。根据中国奶业协会数据,对比全球来看,目前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亚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推荐量相比,仅相当于推荐量的22.6%至37.7%。“从需求端看,奶类消费水平较低,乳制品远未发挥在居民营养改善中的应有作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说。

——出口能力待提升。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名誉主席宋昆冈介绍,去年我国乳制品出口合计6.07万吨,金额2.83亿美元,按金额测算,仅相当于进口的2.2%,出口仍是中国乳制品销售的弱项。专家指出,我国奶业还缺乏成本优势,国内公斤奶生产成本较高,与外国同类进口乳制品相比,竞争力低。

全行业积极应对挑战

面对奶业正在经历的困难和挑战,当前奶业主产省区、奶业上中下游各环节、行业协会等部门集思广益,拿出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助力奶业尽快走出困境。

利好文件和政策接连出台。202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同时,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中国奶业协会迅速响应、研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全民科学食奶“壹拾佰仟万”专项行动方案》,全面拉动奶业消费。

此外,农业农村部在7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及近期举行的座谈会上表示,将指导各主产省区落实好生鲜乳增量收购补贴和喷粉补贴等纾困措施,推广节本增效饲养模式;引导地方加大对养殖场户的信贷、保险方面的支持力度,防止过度淘汰能繁母牛。

奶业主产省区也为奶业纾困出“实招”。内蒙古拿出14亿元为奶业纾困,奶企每喷粉1吨补贴8000元。宁夏银川市暂停新建、扩建奶牛养殖场,淘汰日产30公斤以下的低产奶牛。新疆对存栏奶牛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主体,年单产达到9吨以上的奶牛,每头补贴2000元。山东、黑龙江、河北等省区也出台相应措施,扶持奶业走出困境。

加快奶业转型升级 增强产业链韧性

尽管当前面临供需矛盾,但我国奶业仍是朝阳行业,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业内人士建议,从短期看,亟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奶业产业链安全稳定运行;从长期看,应聚焦奶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出台产业链扶持政策、消费激励政策等,解决深层次矛盾,保障奶业长远稳健发展。

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

受访奶企、养殖场和专家认为,应进一步完善奶业纾困政策,增强奶源端、加工端、消费端的信心,确保行业平稳度过下行周期。

——适当压缩低产奶牛头数。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建议,今年我国应适当压缩奶牛产能,将自然增长率由惯性的3%下调到-5%,增加淘汰成母牛约30万头,有效解决生鲜乳产能过剩问题。赵玉生也建议,可通过给予资金补贴的方式,引导养殖场适当淘汰低产、高龄、劣质奶牛甚至是后备牛,实现去产能过程中奶牛群体“保核心”“保高产”。

——阶段性增加喷粉补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伊利集团副总裁徐克、蒙牛集团助理副总裁石春光等业内人士建议,加大对奶业主产省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助力奶业主产省区阶段性增加喷粉补贴,按照奶企全部喷粉损失的60%至80%给予补贴支持,缓解中游奶企资金压力;应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和奶农合作社自建、联建乳制品加工企业和作坊,促进生鲜乳就近就地消化。

——加大金融和资金支持。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奶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奶牛养殖企业的贷款门槛,还要着力破解抵押贷款政策瓶颈,扩大养殖生产设施抵押贷款内容,解决养殖场融资难、还款压力大等现实难题。

引导奶业增强产业链韧性

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出台扶持和激励政策,引导奶业增强产业链韧性,释放消费内需,积极扩大出口,助力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全国统一奶牛养殖体系。李胜利建议,应建立产业宏观监测和预警引导机制,平缓养殖周期,避免行业大起大落。乳业独立分析师宋亮表示,应建立全国统一奶牛养殖体系,优化奶牛养殖生产布局,减少奶荒、奶剩现象。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韧性。李胜利、徐克等人建议,顺应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需要,不断丰富乳制品品类,扶持企业发展奶酪、乳清生产线,有效提升婴幼儿配方奶粉第一大主料乳清粉自主供应能力;加大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投入力度,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同时出台鼓励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和奖励机制,提高发展奶业新品类、乳深加工项目的奖励补贴;进一步促进种养结合,加强本地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建立生鲜乳价格指数政策性保险,保费参考政策性养殖业保险,由国家、省区、地市、养殖场户按比例承担。

——抓住关键人群扩展消费力。奶业专家和奶企负责人建议,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相关部门应协调联动,持续扩大乳制品消费。教育部门可扩大“学生奶”覆盖面,持续推动学生体质改善。妇联等部门可开展营养关怀,出台“孕妇一杯奶”等关怀计划。文旅广电部门宜加大奶业公益宣传,联合卫生部门组织专家广泛开展饮用乳制品提高国民体质的教育引导,并逐步培养巴氏乳、奶酪乳制品消费习惯,进一步激发奶业消费潜力。

——拓展出口提升国际竞争力。奶业专家建议,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奶业交流合作,拓展国内乳制品出口渠道,通过均衡进出口政策调节国内生鲜乳供需。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乳制品的国际竞争力。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