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在中德两国农业部达成协议的前提下,作为首个计划被纳入到中德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此双边合作项目由中德两国农业部共同资助。目前项目处于二期阶段,2018年6月28日在中国奶业大会上举行了二期项目签约仪式,此项目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德国先进的遗传物质、技术设备以及饲养管理理念,来促进国内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12月3日,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召开。
全国畜牧总站时建忠书记,德国联邦食品与农业部国际项目合作处、双边关系负责人霍夫斯达先生,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唐治韶处长,中德育种中心奥曼博士,北京农学院校长助理曹志军教授先后为会议致辞。 中国农业大学张胜利教授和王雅春教授分别介绍了中国荷斯坦牛和乳肉兼用型牛的育种情况。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负责人施密特,德国VIT数据处理中心刘增庭博士和德国宝牛育种公司莱丁博士分别介绍了德国牛育种在组织和法律框架以及国际合作领域的发展趋势、德国最新育种计划及德国种公牛站的工作流程和质量安全。德国阿尔卑斯地区种畜登记组织布施先生和新疆自治区畜牧总站卫新璞站长分别介绍了德国巴伐利亚州和新疆的褐牛育种情况。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北京项目办公室杨晓敏和北京农学院郭凯军教授分别介绍了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2020年的工作情况及项目示范场数据收集的情况。来自全国26个种公牛站的负责人及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各参与主体负责人共计110人参会。会议先后由全国畜牧总站刘丑生处长和施密特主持。
综合各专家的报告内容,此次会议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在荷斯坦牛育种方面,张胜利指出,通过《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的实施,我国的奶牛育种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一是初步构建了奶牛良种繁育体系,通过33个全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1个标准物质制备实验室,1个全国奶牛数据中心,显著提高我国奶牛数据收集和生产性能测定能力。通过2018年遴选的10家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核心群奶牛5800余头),开展了自主培育我国优秀种源的工作。全国26家乳用公牛站,年产冻精能力超过1500万剂。建立了北方联盟、香山联盟等育种创新联合体。二是育种相关基础工作不断完善,制修订了一系列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累计品种登记奶牛183.2万头,生产性能测定规模达到127.6万头,体型鉴定奶牛34.9万头,培养了54名持证体型鉴定员。三是奶牛遗传评估工作日趋规范,建立了我国奶牛遗传评估技术平台、制定了中国奶牛性能指数(CPI)、2012年构建了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
在乳肉兼用牛育种方面,王雅春指出,自19 世纪末,受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影响,乳肉兼用牛进入我国东北 、西北部草原地区,经过多年的选育,目前培育形成5种类型的乳肉兼用牛,包括分布于新疆北部的褐牛,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牛,分布于四川省的蜀宣花牛,分布于内蒙古、吉林及河北的草原红牛、在全国广泛分布的西门塔尔牛及荷斯坦牛和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华育。2019年还成立了“乳肉兼用牛培育自主创新联盟”,旨在将从事乳肉兼用新品种培育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组织起来,为国内乳肉兼用牛的培育和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和交流的平台,共同培育出中国特色的乳肉兼用新品种或新品系。一是基础数据不足。张胜利指出虽然我国目前开展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数量已超过100万头,但占全国牛群的比例仅有百分之二十几。而刘增庭指出,德国2019年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牛只占到全群的88%。我国开展基因组选择的参考群也比较小,仅有9000头,其中母牛8600头,公牛400头。而德国则有24.7万头的参考群,其中母牛20.5万头,公牛4.2万头。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我国奶牛育种遗传评估的准确性低于德国。王雅春也指出,没有数据就谈不上真正的育种。目前我国的生产性能测定中心主要是针对奶牛组建的,没有针对乳肉兼用牛肉用性能的测定中心。乳肉兼用型牛遗传改良基础工作资金投入少,造成能够参与规律性全群测定的群非常少,导致基础数据严重不足。二是我国种牛自主育种能力不强。张胜利指出,我国目前种公牛的来源主要是从北美进口胚胎,受制于人。奶牛育种核心群规模小,种子母牛数量少,种公牛遗传水平参次不齐。三是奶牛种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张胜利指出虽然我国有26个种公牛站,但由于缺少联合运转机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国产冻精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四是缺乏有效的育种组织。王雅春指出一个行业要有所进展,大家必须团结在一起,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将育种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对于种畜的遗传价值,需要有一个平台方便大家讨论,而我国目前缺少这样的育种组织。而施密特介绍的德国及国际上的一些育种组织的情况,让她坚信他的这个想法是对的。五是乳肉产品优质优价体系缺乏。王雅春指出,我国乳肉产品质量等级评价与其价格不挂钩,尤其是乳肉兼用牛虽然有优质的乳品质,但产奶量低,导致最终的经济效益没有保障。一是德国先进育种技术的引进可加快中国牛育种的发展。唐治韶指出,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已经执行10年,10年活动不断,成果丰硕,但最让人欣慰的是看到了知识的传递和人的成长。王雅春指出德国乳肉兼用牛体型外貌鉴定技术已经有了50年的研究成果,通过这种国际合作的形式获得技术支持让她对在短期内建立中国乳肉兼用牛体型外貌鉴定技术体系充满信心。二是德国奶牛育种技术可为中国牛育种提供借鉴。刘增庭指出由于德国奶牛场利用挤奶机器人可以获得泌乳速度的数据,德国所有参与体型鉴定的母牛同时记录泌乳速度,进而将数据用于育种选择。张胜利指出,国内牧场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传感技术应用于奶牛养殖,实现了更多表型数据的收集,未来我国奶牛的遗传改良计划应充分发挥新技术的应用。刘增庭指出德国牛遗传评估直接测定的性状有56个。张胜利指出,中国奶牛的综合选择指数(图1),主要集中在产奶性状和体型性状上,由于缺少长寿性、繁殖性能数据,还不能像德国那样在指数中体现。三是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需要深入总结和推广。时建忠指出应对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10年的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应全面评估项目示范推广应用技术效果,总结凝练出适于中国国情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实用技术全面推广。卫新璞希望依托中德牛业合作发展项目育种项目的实施,结合新疆牛业生产实际,在已有65年发展历史的呼图壁种牛场建立项目理论培训和实训基地,为新疆培训更多的牧场管理和技术人才,以推进新疆牛场从饲养管理到生产经营各方面的技能得到大幅提升。作者:彭华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