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超前免疫,又称猪瘟乳前免疫、零时免疫,是指在仔猪出生后经过擦身、断脐、剪牙、称重后进行肌肉注射猪瘟活疫苗,隔离2小时后,再让其吃初乳的一种免疫方式,这种免疫方式特别适合应用于有猪瘟病毒流行地区或有潜在威胁的养殖场。
超前免疫的理论和方法最早由法国的 Coitheiv等提出,其研究表明母猪在怀孕70 d时,胎儿的免疫系统就已经发育成熟,能够对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另仔猪在吃到母乳后3个小时才可以在血清中检测到母源抗体的存在,6~12小时才能够达到高峰,而接种到仔猪体内的猪瘟抗原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受体经吸附进入细胞整个过程需要0.5~1小时,故在免疫后2个小时再让仔猪吃初乳,此时的疫苗抗原不至于被母源抗体所中和,还有就是当前生产猪瘟疫苗的毒株无残余毒力,对仔猪十分安全。
猪瘟超前免疫
猪瘟超前免疫不仅能够使得仔猪在哺乳期间获得坚强的保护力,而且对仔猪的抗体水平和生产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据梁桂燕等研究报道表明,猪瘟超免组(0日龄免疫1头份,40日龄免疫2头份)和正常免疫组(20日龄免疫2头份、60日龄免疫2头份),免后在20、30、40、50、60、70及90日龄进行采血检测猪瘟抗体,结果表明30日龄之前两组猪瘟抗体水平差异不明显,在40日龄之后超免组猪瘟抗体水平显著比正常免疫组要高;据邓顺忠等研究报道表明,猪瘟超免组(0日龄免疫1头份,50日龄免疫5头份)和正常免疫组(28日龄免疫2头份、50日龄免疫5头份),并在14、28、42 及 56日龄进行采血测定猪瘟抗体效价,在出生和7、15、35、60日龄进行仔猪空腹称重,结果表明,超免组不论是在抗体水平还是在生产性能(仔猪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发病率与死亡率等)方面都较正常免疫组表现优异。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猪场反映猪瘟超前免疫没有效果,甚至出现仔猪应激死亡等现象。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1、猪群受到免疫抑制因素的影响,如猪蓝耳病、圆环病与伪狂犬病等一些病毒性疾病,以及猪群食用了带有霉菌毒素的饲料;2、母猪是猪瘟野毒的携带者,并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仔猪出生后本就自身携带猪瘟野毒,此类仔猪进行超免,不仅会造成免疫失败,还有可能促使猪瘟发生;3、超前免疫操作不规范,仔猪超前免疫需要操作者认真负责,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免疫注射、隔离等;4、选择的猪瘟疫苗质量低劣,含有大量异源蛋白甚至外源病毒,接种后致使仔猪出现较大应激反应而死亡。
总之,猪瘟超前免疫对于大多数猪场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养殖场从中受益匪浅,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影响免疫效果,此时应仔细查找问题认真解决,特别是在当前猪价低迷的情况下,把猪场各项工作精细化才是养好猪、度过“寒冬”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