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养猪业在数量上实现了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但还未成为养猪强国,psy等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闯:十年前说PSY30的时候,大家都不怎么相信,回过头来,我们未来的养猪业,PSY能达到40?还是50?我认为我们应该是看得到的,这就是我们发展的潜力和我们的未来。
陈汉伟:我们产能占到了世界的一半,是养猪大国。但是我们的生产效率、成本、生产水平跟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比较大,现在国内美系猪PSY18头,美国是24头。此外,技术管理、设备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养猪水平。但是我们相信,随着规模化、技术化的进程,差距会越来越小。
汪福生:我们不是养猪强国有两个原因,一是种的问题,二是病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可能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能把这两个问题逐步解决,在我们这一代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养猪强国。
主持人:中国的猪病从简单几种到如今的世界猪病中国都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养猪业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耿玉亭:猪病这个问题也不排除走私的动物产品带来的风险,加上以前养猪是追求数量,在疫病控制方面可能做的不到位,包括养猪场这些从业人员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猪病越来越多的问题我觉得是多方面的,如果要控制起来,需要各方努力,政府、行业、兽药饲料、专家学者、畜牧养殖从业者要一起努力。
姚晓友:我觉得有些病原,它本身在国内是存在的,只是我们以前可能没有发现。当然,我们中国地域宽广,走私生猪或是冻品,没有通过检疫进来的情况也有可能带来病原。另外疾病增多的原因是生物安全没做到位,以前所谓的生物安全,防疫都做的很简单,意识上也不够重视,有些猪场老板从外面回来直接就进了猪场。
王闯:猪病传播需要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病原来自猪,易感动物也是猪,早些年我们跑10个集市搜集200多头猪,疾病很少,成活率99%,现在怎么会传播得这么快?我想可能跟交通发达有一定的关系。对于今年的疫情,可能真的是一个分界线,养猪企业应该怎么处理?只能是严防死守,越严越好。
陈汉伟:我觉得随着我们国家对外交流,带进来很多好多优秀的东西,也可能带来猪病。但是面对这个问题,我认为猪病应该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企业要有防范意识,一定要制定科学的免疫制度,一定要做好生物安全。
汪福生:我们国家散户较多,疫病防控理念不够合理,疫苗有滥用的情况。病原从国外进来的概率也不小,所以疫病的问题还是比较麻烦的。
主持人:过去四十年中国养猪业从传统的家家户户养猪发展到如今诞生众多养殖巨头。大集团和小散户,未来将如何共处,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
王闯:我们说规模养猪户可以定位为500-1000头,可能50%、60%会来自于这部分养户。但是这部分养户要保持竞争力的话,就应该只专注于养猪有关的事。至于种猪怎么生产、饲料怎么生产、猪怎么卖,并不需要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具备那么综合的能力。其他的东西都要通过大型的龙头企业、集团化的企业,以综合服务的方式来做。把功能分清楚,综合服务的集团有竞争力,养猪户也有竞争力。
未来将是小农户和大型企业在发展中共处,在共处中发展,这可能是未来集团性企业和规模养殖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模式。从集团来说,一定是做猪的全产业链,做到肉品的深加工;中小养殖户只是把猪养好,别的事不干,同时把风险也规避了,相对来说,集团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还是比散户要强。
主持人:猪价一直是养猪人最关心的问题,过去四十年猪价也几起几伏,养猪人要如何合理的应对猪周期?
陈汉伟:猪周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市场的规律,供求关系不断的在决定我们散户养猪的数量,所以决定了我们的猪周期。我觉得关键是养猪人练好内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以广三保为例,在两个方面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一个是产品,我们做种猪,如果能够保证种猪的质量,就会具有品牌优势,从1984年以来,一直是供香港市场的,所以对猪的产品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产品方面具有竞争力。第二方面是控制成本,特别是这几年通过内部企业管理的改革,挖掘内部的生产潜能,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成本也降低很多。所以,这两个方面是我觉得目前猪场可以来提升竞争力的发力点。
主持人:中国饲料业经历了一段黄金时代,如今数千家企业同台竞争,未来的饲料企业要如何避免同质化,长期生存下来?
姚晓友:我认为有两个大方面:对内练好内功,对外是提升服务能力。对内的话,一方面提升技术的优势,大家说饲料同质化,实际上差别还是很大的。优质的品牌养殖户心里是有数的,所以说技术优势要保持。另一方面,要保持成本的优势。通过生产体现其增值,生产效率就变成很关键的东西。我们养猪、我们畜牧业走向工业化,我们都不单单是考虑价格,而是要考虑成本的优势。另外是机制的创新,很多企业留不住优秀的人才,我觉得主要的是机制有问题。
对外我觉得是服务能力的问题,要让自己的产品使用价值最大化,要为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的提升,才会得到养殖户认可。商业模式也很关键,不单单是饲料行业,对于养猪行业也是这样。
主持人:抗生素从灵丹妙药到如今的普遍减抗,动保行业该如何反思这一结果,未来又该如何转型?
耿玉亭:任何事物都有利弊,抗生素也不例外,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原来咱们国家的养殖和经济条件是追求数量型,首先解决温饱问题,早期只要在养殖过程中用抗生素能够防病、能长得更快,就不考虑别的了,用抗生素来替代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是一个捷径。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消费者开始追求质量型生活,要考虑食物的安全性,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造成了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动保企业的消费群体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客户群体是饲料厂,饲料厂不允许加添加抗生素后,客户群体转向养殖场。所以动保行业要转变方向,就要考虑怎么把产品做到极致,重点打造市场紧缺的、安全高效环保的新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综合竞争力,打通企业发展的通道。
主持人:瘦肉型猪的普及带来了养猪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但种猪业也陷入了依赖引种的怪圈,未来能否看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中系猪?
汪福生:我们为什么从外国引种?因为国外的猪在瘦肉率、生长速度、生产性能上有优势,以前我们育种没有做好,就引进来自己学习,再进行创新。我觉得未来会有中系种猪,我们有60多个地方品种,优点是口味好、肉质好,但是也具有长速慢、成本高等劣势。
我曾经也想过,能不能把低成本的、快长速的外来品种,与我们好风味的本地品种结合在一起,但是我认为很难,我们想要完美,但最后很可能得到的是不完美。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出适合中国本土环境的品种,未来可能在市场上有两个类型的猪并存:白猪可以满足社会基本的猪肉供应,由地方品种培育的黑猪提供风味更佳的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