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规范的常态化和养殖结构的调整,正在深刻地改变养猪业的形态。也深深影响着种猪市场需求的变化。从2016年到现在,种猪市场普遍火爆,中国养猪企业从国外进口的曾祖代种猪也从2015年的4442头,增长为2016年的5746头,反映着种猪市场的理性回温。
从进口猪的品系倾向上,近两年的加系、法系风头正劲,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生猪市场的需求变化,从崇尚单一性状,发展为对整体性能和效益的追求。与此同时,大型公猪站,冻精技术也在风起云涌地发展起来,为中国猪业这个庞大的基因市场增添了新的选项。
加系和法系强势崛起
大型企业扩展快,对高质量种猪的需求变大,此外全行业对生产效率、活产仔数的追求,引发了种猪市场的增长,此番变化是行业向好的必然结果。
继美系、丹系各领风骚之后,近两年来,加系和法系强势崛起。2015年,中国进口法系猪2542头,占总数的57%。2016年,中国进口加系猪3738头,占全国进口总数的65%。这样的数据,诚实地记录着养猪业的需求变化。
以前台系猪由于精肉多、体型好风靡养猪业,现在却倾向于高产、体型大的猪,能长到270-280斤重的猪最受市场欢迎,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大体型(骨架大)的猪长到250斤以后仍有良好的饲料报酬,养殖户可以根据行情去调节出栏体重,行情好的时候可以按230-250斤的体重卖,也可以继续养到300斤留待后市博行情,进可守、退可攻。
美系、丹系在中国种猪业建立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近两年在进口曾祖代猪方面却表现平平,有种猪从业者分析:美系猪骨头大、皮肤粗糙,相比其他品系显得“不好看”,丹系猪有太湖猪基因,生得多、初生重小,在中国的养殖环境里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在选择更多元的现在,种猪市场的取向变化是正常现象。
从种猪企业的经营、品牌方面考虑,也要在产品层面寻找新的亮点。这跟种猪出口国的宣传推广表现有关,另外国内的引种企业也需要通过新品系带来一些新鲜的“卖点”,才能在国内激烈的种猪市场竞争中生存。
而交叉持股、联合育种、共享数据库等深度服务,也是种猪市场合作模式上出现的新形态。跨国引种不单把猪引进来,引种企业往往还追求跟国外企业建立后续的合作、交流、引入冻精维持基因更新等。近几年来,法系、加系、丹系等都在深度合作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冻精与公猪站助力种猪市场
回顾2016年至今的种猪市场,用“繁荣”来形容并不过分。不过种猪经营者普遍反应,猪场引种的目的却以恢复和改善种群为主,扩大的却是少数。一些通过减少母猪度过难关的猪场,在恢复元气之后引种回归原有规模,而随着养殖户对生产率的追求,加快更新种猪的频率也推动了需求的增长。
未来的种猪市场如何发展?总体需求量不会改变,但将出现两个群体:一是类似温氏这样的大体系,对育种有自己的追求,拥有自己的种猪体系,以自给为主,对外供应一部分;另一个是专业做种猪的企业,高度专业化,并向个性化的订单农业发展,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供应所需特性的种猪。至于中小户(家庭农场)因为种猪需求量小,向前面两者引种反而是高效方式。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原来作为进口种猪后续服务的冻精供应,也通过一些主营人工授精业务的企业,大有飞入寻常猪场之势。国内也出现一些研究冻精的企业和专家,目前已有相对成熟的产品问世。有分析者认为这一趋势虽然存在,但短时间内不会影响种猪市场的供需,但会让种猪市场更活跃。
加拿大种猪出口商协会驻华首席代表胡松介绍,目前加拿大有7家公猪站获得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认可,可以出口猪冻精到中国。目前国内越来越多客户计划进口冻精, 他认为主要原因是比进口活猪要便宜和省事得多,能迅速更新血缘、加快遗传进展,另一方面,冻精的综合育种指数一般要高于活猪。不过,他认为曾经进口过活种猪的企业比较适合进口并使用冻精,因为提供冻精的公猪可以通过EBV与进口的活种猪建立遗传联系。因此冻精并不会取代活猪进口,而是互补关系。
加拿大种猪行业资深人士Jim Donaldson认为大型养猪企业更适合进口使用冻精,从生物安全来看,进口冻精是比较安全的改善血缘的方式,而且进口一个液氮罐的冻精至少有600-1000头份,比较适用于大型猪场。同时他建议大型养猪企业定期进口顶级公猪,“由于进口冻精相对成本较高(根据公猪质量大约100-150美元一头份),受胎率50-90%。而进口活公猪的成本一般是2500-3500美元/头,公猪在人工授精中心一般可用2年,每年生产2000头份鲜精,因此对大型企业而言,进口公猪在成本上要更经济划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