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复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要点很多。从目前一线反馈的信息来看,前期发病的省份有好多猪场在尝试复养,有些不幸失败了,也有些成功了,有的还尚待继续观察。复养成功的案例无疑是令人鼓舞的,但也要认识到不同猪场所处的地区、模式和环境的差异。
广义和狭义的复养成功标准
复养成功分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复养成功是自猪只引进饲养后,在60天(即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最长潜伏期的两倍,一般非洲猪瘟自然感染病例的潜伏期为3-19天,最长可达30天)内未发生新的疫情,经临床症状观察及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均为阴性,说明猪场内部洗消彻底,不存在内源性病毒。如60天后再次发现非洲猪瘟阳性病例,说明猪场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存在漏洞,是外源性病毒进入,与本次复养无关。
广义的复养成功标准应该是在一个饲养周期(比如彻底洗消后引进仔猪饲养至育肥出栏或母猪配种产仔至育肥出栏)内未发生疫情,表明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基本上消除或阻断了内源性和外源性病毒,可以认为复养成功。
复养的雷区和难点有哪些?
养殖户如果考虑复养,要把关键性风险点控制好,同时成功案例的一些共性部分可以借鉴。复养中有六大雷区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大环境差,周边有疫情,病毒污染面广,不适合复养;
二是猪场选址存在重大缺陷,如猪场离交通干道、屠宰场、粪污处理厂、动物交易市场等过近,不利于复养;
三是不愿意投入建设必要的设施设备,比如猪只转运专用车辆(有空气过滤系统)、检测中心、出猪台、洗消中心、消毒通道、物资中转站、人员隔离中心,难以阻断非洲猪瘟;
四是决策者及执行者盲目乐观,使得在复养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导致复养不成功;
五是样品采集和检测不全面、不到位(包括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环境都要全面采样,要建立专业的检测实验室,采用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
六是复养工作不系统、不扎实、抓不住重点,导致复养中的很多环节存在漏洞,如硬件设施不符合非洲猪瘟防控的生物安全要求、配套操作流程不合理(最好进行专家论证)或执行不到位(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等。
猪场复养的难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猪场的决策者及执行者对非洲猪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认识;
2、猪场的决策者及执行者缺乏科学、系统的猪场生物安全知识和文化;
3、相应制度和规范不能有效落地和监管;
4、缺少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和人文关怀。
以上四个因素会使得猪场复养前的准备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有效查缺补漏,任何小的纰漏都会导致复养难以成功。
复养过程的关键环节有哪些?
如果猪场未做好充分准备,建议猪场不要急于复养。如果复养,必须对原发病猪场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全面的评估,要关注细节和主要风险点,使其完全符合生产安全、生物安全和非洲猪瘟防控的要求。
复养未必要做大的改造,但一定要按照一个系统的防非洲猪瘟体系结构来逐条检查、检讨相应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完备、可靠。如果结构和功能有缺失,则必须做相应的改造,否则就不要冒险复养。这个防控体系,不同的企业都在总结和完善,未必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但一定要经得起非洲猪瘟的检验。
猪场要进行大量细致缜密的准备工作后才能开始复养。猪场复养环节概括起来包括如下:
1、大环境评估(例如场址是否符合PIC千点评分要求,近期周围有无疫情);
2、养前的深刻反思与全面复盘(分析发生非洲猪瘟的原因,评估场内外主要风险点);
3、查缺补漏(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完善);
4、全面洗消(消毒+清洗+消毒+熏蒸+干燥);
5、洗消后的评估(全面取样和专业检测);
6、哨兵猪饲养,连续动态监测;
7、人员上岗前系统培训考核、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模拟演练;
8、待引进猪只的健康检查及病原监测;
9、猪只转运前的周密准备(制定详细的转运方案)及运猪过程的全程监控;
10、制定ASF应急预案并演练。
以上每个环节都很关键,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存在漏洞,复养就有可能失败。硬件是基础,软件(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的操作流程及猪场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障。
如何在各个环节中查找漏洞?
如何在各个环节中查找漏洞?
我的建议如下:
一、自查自纠:设立生物安全专职人员,建立生物安全自查清单,定期核查和完善。
二、外部审计:由于本场人员因司空见惯不容易觉察本场的问题,可以邀请外部生物安全专家来本场审核。
三、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奖励和激励制度,鼓励员工主动查找隐患和漏洞。
四、借助智能装备: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在主要风险点和关键操作节点设立监控或智能系统,定期复盘和剖析,发现和改进问题。
(作者:仇华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