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非洲猪瘟的传入给中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和消毒方式,是切断非洲猪瘟传播的有效手段。本文结合非洲猪瘟的病原特点,阐述养猪场消毒剂选择和应用的关键,为广大养猪场户提供参考。
1 非洲猪瘟的特点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强毒力毒株对生猪致病率高,死亡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或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物(泔水、饲料、垫草、车辆等)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其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经钝缘软蜱等媒介传播。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除家猪和野猪外,其它动物不感染该病毒。非洲猪瘟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只能采取扑杀净化措施。
非洲猪瘟病毒(ASFV)存活力强,在被污染的猪圈中可存活30天,在室温下的粪便中可存活11天,在腐烂的血液中可存活105天,在干肉中可存活300天。非洲猪瘟病毒对低温有很强的抵抗力,56℃需要70 min、60℃需要20 min才能将病毒灭活,但其不耐高温,在肉中70℃加热30min即可将其灭活。非洲猪瘟病毒对酸碱耐受性高,在无血清的培养基上,能耐受pH值3.9~11.5,ASFV表面有囊膜,对有机溶剂如乙醚、氯仿敏感。
-
消毒剂的选择
选择消毒剂应遵循“高效、安全、稳定、经济、方便”的原则,所选用的消毒剂应高效且安全无毒性,刺激性小。为达到有效消毒目的,还应根据不同的应用范围,选择不同的消毒剂种类。根据国家出台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消毒剂选择推荐方案》规定,推荐选用以下消毒剂。
2.1道路、车辆
对生产线道路、疫区及疫点道路,可选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对车辆及运输工具,可选用酚类、戊二醛类、季铵盐类、复方含碘类(碘、磷酸、硫酸复合物)。
2.2人员、衣物
对进出人员、隔离服、胶鞋等,可选用过硫酸氢钾类。
2.3办公、生活区
对办公、饲养人员的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可选用二氧化氯类,过硫酸氢钾类、含氯类。
2.4生产、加工区
对大门口及更衣室、消毒池、脚踏池,可选用氢氧化钠;对畜舍建筑物、围栏、木质结构、水泥表面、地面,可选用氢氧化钠、酚类、戊二醛类、二氧化氯类;对生产、加工设备及器具,可选用季铵盐类、复方含碘类(碘、磷酸、硫酸复合物)、过硫酸氢钾类;对环境及空气消毒,可选用过硫酸氢钾类、二氧化氯类;对饮水消毒,可选用季铵盐类、过硫酸氢钾类、二氧化氯类、含氯类;对人员皮肤消毒,可选用含碘类;对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选用过硫酸氢钾类。
-
消毒应用规范
3.1做好消毒前的准备工作
消毒前必须清除有机物、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选择合适的、在有效期内的消毒药品,备有喷雾器、火焰喷射枪、消毒车辆、消毒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靴等)、消毒容器等。
3.2消毒方式的选用
对金属设施设备的消毒,可采取火焰、熏蒸和冲洗等方式消毒。对圈舍、车辆、屠宰加工、贮藏等场所,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式消毒。对养殖场(户)的饲料、垫料,可采取堆积发酵或焚烧等方式处理,对粪便等污物作化学处理后采用深埋、堆积发酵或焚烧等方式处理。对疫区范围内办公、饲养人员的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可采用喷洒方式消毒。饲养管理人员可采取淋浴消毒。对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消毒液浸泡、高压灭菌等方式消毒。对消毒产生的污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
常见问题及思考
4.1当前部分养殖场对外来车辆的消毒流于形式,不清理就消毒或者清洗不干净,为养殖场带来生物安全隐患。生猪运输车辆常残留动物的粪尿等排泄物及体表脱落物、饲料残渣或其他污染物,这些有机物会阻碍消毒剂与非洲猪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接触,降低消毒剂的效力,且污染物中带有的病原微生物也会中和或消耗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削弱消毒作用。因此,消毒的前期清理与清洗工作就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消毒效果。
4.2不注重消毒剂的贮存方式或随意配置,影响消毒有效性。消毒剂的有效性与浓度的相关性很大。一般而言,消毒剂的浓度越高,杀菌力也越强,但各种消毒剂作用受浓度影响并不相同,并非浓度越高越好。随着消毒剂药物浓度的增高,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会对车辆造成腐蚀性或危害到人员健康安全。使用者应严格按照消毒剂说明书贮存、配置消毒剂,不使用过期、劣质药品,不随意加大或减少药物浓度,不任意将不同药物混合使用,消毒剂宜现配现用,及时用完,并在消毒时,确保消毒剂作用时间,消毒才能完全彻底。
4.3消毒剂选用不当,影响消毒效果。如应用广泛的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又名新洁尔灭,其具有杀菌和去污作用,但是杀菌效果受有机物影响较大,故不宜做圈舍及环境消毒,用时禁与肥皂及其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盐类消毒药、碘化物和过氧化合物等配伍使用,其水溶液不得贮存在由聚乙烯职称的瓶内,以避免与其增塑剂起反应而使药物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