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的淘汰与更新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目标还是为了保证种猪群维持合理的胎龄结构,繁殖效率最大化。合理的胎龄结构应该是1-2胎母猪占35%,3-6胎母猪占55~60%,7胎及7胎以上占5~10%。这个过程应该是管理者主动进行而不是被动进行,对种猪淘汰原因每个月也要做好分析。
1、种猪淘汰与更新标准
种公猪 |
种母猪 |
|
疾病原因 |
a)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的后备公猪; b)因肢蹄病而影响配种或采精的公猪; c)种公猪定期抽血送检,发现严重传染病立即淘汰; d)发生普通疾病治疗两个疗程未康复,因病长期不能配种或采精的公猪; e)性情暴躁、攻击工作人员的公猪。 |
a)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的后备母猪; b)因肢蹄病久治未愈影响正常生产的母猪; c)发生严重传染病的母猪; d)发生普通病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而未康复的母猪; e)先天性骨盆狭窄、经常难产的母猪; f)好斗、有伤人倾向的母猪; g)连续两次或累计三次妊娠期习惯性流产的母猪。 |
配种问题 |
a)超过10月龄以上不能使用的后备公猪; b)性欲低、配种或采精能力差的公猪; c)精液品质长期不合格(五周四次精检法) 的公猪。 |
a)超过8月龄不发情的后备母猪; b)超过270日龄还没配上种的后备母猪; c)断奶后49天不发情的母猪; d)配种后连续两次返情、屡配不孕的母猪; |
种用问题 |
a)生长性能差、综合指数排名后10%的公猪; b)不符品种特征、外形偏离育种目标的公猪,体型评定为不合格的公猪; c)核心群配种超过80胎的公猪或使用超过1.5年的成年公猪; d)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或畸形率高的公猪; e)体况极差的公猪,例如过肥(超过4分膘)或过瘦(低于2分膘); f)因其它原因而失去种用价值的公猪。 |
a)连续两胎活产仔数窝均5头以下的经产母猪; b)累计三次产活仔数窝均6头以下的经产母猪; c)有效乳头数少于10个、哺乳能力差、母性不良的母猪; d)连续两次、累计三次哺乳仔猪成活率低于60%的经产母猪; e)核心群超过 3胎的种母猪,繁殖群超过 5胎的种母猪,商品群超过7胎的种母猪; f)体况极差且长期难以恢复的母猪。 |
2、种猪淘汰计划
(1) 种母猪年淘汰更新率:PS商品猪场母猪年淘汰更新率27~33%,新场1-2 年更新率15~20%;GP繁殖猪场年更新率 40%;GGP原种猪场年更新率 75%。
(2) 公猪视精液品质状况和育种值情况一般使用 1-2 年淘汰。
(3) 后备猪使用前淘汰率:后备母猪至配种前淘汰率 10%,后备公猪淘汰率 20%。
3、后备猪引入计划
(1) 老场:后备母猪年引入数=基础母猪数×年淘汰率÷90%
(2) 新场:后备母猪引入数=周配种计划数×20 周(妊娠期+哺乳期)÷90%
(3) 后备公猪引入数=基础公猪数×年淘汰率÷80%(后备公猪合格率)
附件:猪场各类猪喂料标准
单位:kg/头/日
生理阶段 |
饲料名称 |
饲喂方式 |
日投料次数 |
饲喂量 |
出生—8kg |
教槽料 |
自由采食 |
少喂勤添 |
全期 2-3 ㎏ |
8—15Kg |
乳猪料 |
自由采食 |
少喂勤添 |
0.5 |
后备猪进场至90Kg |
后备料 |
自由采食 |
三次 |
2.0~2.5 |
90Kg—配种前两周 |
后备料 |
限制饲喂 |
二次 |
2.0~2.2 |
配种前两周--配种 |
哺乳料 |
短期优饲 |
二次 |
2.8~3.2 |
妊娠1—7天 |
妊娠料 |
限制饲喂 |
二次 |
1.6~1.8 |
妊娠8—21天 |
妊娠料 |
限制饲喂 |
二次 |
1.8~2.0 |
妊娠22—85天 |
妊娠料 |
限制饲喂 |
二次 |
2.1~2.4 |
妊娠86—107天 |
妊娠料 |
限制饲喂 |
二次 |
2.8~3.5 |
妊娠107天—分娩前 |
哺乳料 |
不限料 |
二次 |
3.0 以上 |
分娩前后3天 |
哺乳料 |
限制饲喂 |
二次 |
2.0 |
哺乳4—23天 |
哺乳料 |
自由采食 |
三-四次 |
4.5-6.5 |
断奶前1天 |
哺乳料 |
限制饲喂 |
二次 |
2.0 |
断奶当天 |
不喂料,自由饮水 |
|||
断奶后第2天—配种 |
哺乳料 |
短期优饲 |
二次 |
3.0 以上 |
种公猪(配种期) |
公猪料 |
限制饲喂 |
二次 |
2.8-3.0 |
种公猪(后备期) |
后备料 |
限制饲喂 |
二次 |
2.0-2.5 |
注:妊娠15周以后最好使用哺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