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非洲猪瘟发生于非洲已有百年之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养猪业的“头号杀手”。
为聚焦非洲猪瘟综合防控,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开展的“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其中,非洲猪瘟镧系荧光快速诊断检测方法及试剂盒达国际先进水平。
什么是非洲猪瘟检测?新的检测技术与传统检测技术相比有哪些优势?
利用猪的唾液进行检测更加简单快速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到中国,中国生猪死亡严重,存栏量大幅度下降,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四川省非洲猪瘟防控应急专家组组长、“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动物疫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红宁教授说,随着非洲猪瘟流行的地域扩大、时间延长,再加上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等方面防控做得好,死亡率呈日渐下降趋势。
据王红宁介绍,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感染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猪(包括家猪和野猪)是非洲猪瘟病毒易感宿主,且无明显的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其他动物不感染该病。“非洲猪瘟不传染人,所以人不用担心被感染。”
非洲猪瘟的诊断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课题组建立非洲猪瘟RPA快速诊断方法,研制非洲猪瘟病毒抗原高敏荧光检测试剂盒,其中,非洲猪瘟镧系荧光快速诊断检测方法及试剂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试剂盒在国内多个省市区和韩国等地推广应用。
“我们在非洲猪瘟检测方法里面做了很多改进,比如说怎么去避免普通PCR里面出现假阳性。”王红宁透露,在检测样品选择方面,以往通常采取生猪血液和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现在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利用生猪唾液进行检测更加简单快速。
此外,非洲猪瘟病毒溯源与防治技术也取得新进展。四川大学牵头“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和5家参与单位均获得非洲猪瘟检测资质,总计完成15306份非洲猪瘟病毒溯源、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检测,找到了规模化养猪场的病死猪,餐厨垃圾等非洲病毒防控关键风险点,为针对非洲猪瘟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研制消毒剂既能杀病毒又能做到环境友好
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球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发生1544起家猪和6626起野猪共8170起非洲猪瘟疫情。由于目前还没有治疗非洲猪瘟的特效药物,疫苗也处于研发阶段,因此综合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课题组根据不同环节特点和疫情态势,研究并提出养猪场、餐厨垃圾、泔水、屠宰场、生猪交易市场、生猪运输等重点环节的精准防控措施,把疫情防堵在养猪产业链的重点环节之外,让生猪养殖户更有信心,有效遏制了四川生猪存栏量急剧锐减,促进了四川生猪恢复性增长。
关于如何看待新研制的非洲猪瘟病毒新型过氧乙酸类消毒剂,王红宁解释说,非洲猪瘟病毒有很多层囊膜,有些消毒剂并不适合。“因为囊膜对有机溶剂和酸是比较敏感的。课题组通过筛选发现过氧乙酸可以降解,既能杀病毒又能做到生态环保、环境友好。”
“2020年1-6月,四川已出栏生猪2200万头,居全国第一,我们很高兴看到综合防控起了作用。”王红宁说,非洲猪瘟在四川是点状发生,而不是大规模发病,但是课题组把四川非洲猪瘟防控当作是一场“狙击战”,让养猪户看好自己的猪,搞好消毒,搞好以生物安全为核心的综合防控。
2019年初,由王红宁主编、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省非洲猪瘟防控手册》已发放3.5万册给养殖农户和技术人员,并在乐山、德阳、内江、眉山等地开展了对养殖农户、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了四川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