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后备母猪PRRSV血清驯化
摘要:
驯化方案包括血清暴露和恢复两个步骤。阴性后备母猪在到达后第5天肌注选定动物的血清。在实施后备母猪血清驯化1年后,母猪群血清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所有保育猪均为PRRSV阴性。ELISA结果显示,在完全独立的育肥场PRRSV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所有猪只在实验结束时均为阴性。在部分独立的育肥场,出现了持续的血清转化(P>0.05)。综上所述,后备母猪血清驯化实现了母猪群的稳定,确保繁殖场能生产阴性断奶猪,使PRRSV做到完全根除。
研究猪群位于墨西哥索诺拉,由5000头母猪组成的多地点生产系统。保育场和育肥场位于繁殖场几英里远的地方。每个保育场能够存放4000头仔猪,按1个生产组计算。
为了实现相互独立,每一个生产组猪只从保育场转移到育肥场(距离保育场>3英里)。这个生产系统只包括了80%的场被归类为完全独立的。另外20%的场为未完全独立,因为保育场和育肥场位于相同的位置,共享相同的区域和人员。
该生产系统自1994年以来就感染了PRRSV。在保育猪和育肥猪中观察到与PRRSV感染相关的繁殖和呼吸症状以及死亡率的增加。血清学证实了蓝耳病病毒的存在。在最初爆发后的母猪群中,母猪反复感染很明显。
1999年,猪场开始了一项后备母猪驯化计划,包括从保育猪和育肥猪中进行血清驯化。在开始驯化前和驯化过程中,母猪群接种了丹毒、细小病毒、钩端螺旋体和肺炎支原体疫苗。
驯化方案包括将母猪暴露在感染环境中,然后再让其逐渐康复,当后备母猪被引入母猪群时,先进行驯化,防止PRRSV感染和扩散,从而进一步控制保育和育肥猪群中蓝耳病的流行。
驯化单元被安置在一个独立的地方,远离母猪场。两个通风良好的猪舍用来饲养后备母猪,该单元实施全进全出管理。每个更新组由350头18至22周龄的后备母猪组成。每5周给母猪群转一批后备母猪(计划每年10批)。根据PRRSV排毒时间(9-11周多见)和持续性时间长的(12周)规律,母猪感染后至少在这个单位呆10周。
用生产上病弱的保育猪和育肥猪,作为PRRSV的来源。选择的猪只日龄在8-12周龄之间,基于每月血清学调查(n=30)以及以前记录的信息。
通过前腔静脉抽取血液,并低速850×g离心10分钟收集血清。添加了抗生素以避免污染。
PRRSV阴性后备母猪在到达后第5天每头肌注1mL血清。驯化前5天和驯化后2周(19 d)分别饲喂添加药物的饲料(600 ppm金霉素)。
在驯化后第0、35和63天对每个批后备母猪进行血清学检查,每批后备母猪的样品量为30头。这样做是为了确定驯化结果和驯化结束时的恢复状况。采用血清样本采用ELISA进行检测,每日进行临床观察(发热和检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对后备母猪平均S:P进行统计分析。
在感染后35天,后备母猪血清转化,S/p值≥0.4,如图1所示。平均S/P值在第35天比第0天有所增加(P<0.05)。平均S/P值在第63天与感染后35天相比没有显示出显著的降低(P>0.05)。
每4个月对繁殖群(n=80头)、保育猪(n=20头)和育肥猪(n=20-30头)进行一次血清学检查。在繁殖群中,包括所有胎次的母猪。
在育肥猪中,进行血清学评估时考虑了生产流程,对完全独立场和未完全独立场分别进行了一个单独的血清学分析。
母猪群的血清学评估,如图2所示。统计分析ELISA阳性率。血清学检测阳性率降低(P<0.05)。在母猪驯化计划实施后,观察到明显的血清学稳定,显示大约20%的PRRSV阳性猪只血清阳性率下降。
如图3所示,在母猪驯化计划开始时,保育猪中血清阳性率高。计划开始后,猪只血清阳性率明显下降。
在未完全独立的育肥猪中观察到持续的血清转化,如图4所示(P>0.05)。相反,通过ELISA,完全独立的育肥场中PRRSV阳性猪只出现血清阳性率降低(P<0.05)(图4)。
巴蒂斯塔等人描述了接种后第42天S/P比率的下降,并得出结论,大多数后备母猪不再有病毒血症,可以转移到妊娠区。在本研究中,平均S/P值在接种后63天没有下降。在将后备母猪转入母猪群后,才随后观察到抗体水平下降。
同样,测序信息对于确认是否为猪场特有的毒株至关重要。根据母猪群的血清学评估,可以推断后备母猪管理方案防止了PRRSV在母猪群中的传播和再循环,因为该群体的S/P比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下降。
图1:母猪驯化血清学箱线图
图2:母猪群抗体阳性频率
-1:后备母猪驯化开始前;0:后备母猪驯化开始;1-9:每隔4个月进行一次驯化
图3:保育猪抗体阳性频率
-1:后备母猪驯化开始前;0:后备母猪驯化开始;1-9:每隔4个月进行一次驯化
图4:完全独立场育肥场和未完全独立场育肥场抗体阳性频率
-1:后备母猪驯化开始前;0:后备母猪驯化开始;1-9:每隔4个月进行一次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