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2月以来,全球共报告1160例H7N9病例。我国内地已发生5次季节性流行。第5次疫情病例数明显增加。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20日,我国内地已报告422例H7N9病例。
H7N9病毒近几年在人类间不断地流行,虽然仍呈散发分布,几次流行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但其对人的感染力、毒力以及人际传播能力等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为此,本报专访中国畜牧业协会白羽肉鸡联盟总裁李景辉,进一步澄清相关说法。
只叫H7N9病毒,而非H7N9禽流感
我们注意到,H7N9的称谓有很多,有的是“H7N9禽流感”,有的是H7N9病毒,到底哪一个正确呢?
李景辉:国际卫生组织(WHO)、国际动物健康组织(OIE)及国际粮农组织(FAO)等对动物、植物及人类疫病的命名有着规范做法,在命名中包含了首先发现的地点(一般是指国家)、宿主(在什么生物中发现的)等辅助元素,如以前曾经报道过的墨西哥流感、H1NI猪流感等,但最近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WHO、OIE、FAO发现传统的学术界的命名方式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随之就主张在传媒领域去掉地名和宿主名,如”人感染猪H1N1病毒”改为“人感染H1N1病毒”,以发现国命名的疫病也在传媒领域去掉了首先发现国的国名等;2014年上述三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相关部门对在我国首次发现(也是世界首次)H7N9病毒引发人类感染事件后的命名时,考虑到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就建议在公众传媒领域使用不带宿主的名称,即H7N9流感病毒,人因此而感染发病称之H7N9流感;因为首先在什么地点发现、在什么生物种中发现都不能肯定病毒的真正来源,只限于学术界命名而已。然而,很遗憾,在H7N9事件初期,首先发声的主要传媒界没有按照国际组织的建议使用疫病名称,虽然经过家禽业主和主管部门的努力,主要媒体规范了称谓,但已经对家禽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人感染H7N9病毒为小概率事件,无需恐慌
中国食品安全报:今年1月以来,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有所增加,以浙江、湖南等省较为集中。消费者非常恐慌,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李景辉:国家流感参考实验室检测表明,人感染H7N9病毒为偶发、散发型,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病毒是通过家禽“直接”传播给人,养禽场未检出H7N9流感病毒。全国上千万家禽合法的从业者(包括种禽饲养场人员、商品家禽饲养场人员、家禽孵化场人员、家禽饲料厂人员、家禽孵化场人员、符合国家各项法规的家禽屠宰场人员、家禽肉制品加工厂人员、符合卫生条件的鲜冻家禽销售相关人员等;不包括违反动物防疫法、违反食品安全法、违反环境卫生相关规定、违反畜禽屠宰规范等的极小部分家禽业者)没有被感染发病的。
最新研究结果初步揭示H7N9病毒可能来自于欧亚大陆迁徙至东亚地区的野鸟所携带的禽流感病毒与中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鸭群和鸡群所携带的禽流感病毒发生的基因重组。
人感染H7N9病毒的概率远低于感染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概率,而且人际间传播也概率极小。本次流行的H7N9流感病毒已被证实因基因变异获得对人类高亲嗜力的α-2,6唾液酸多糖受体而使人类对其易感,但这并不能说明H7N9病毒就一定会由禽类蔓延至人类,比如,本次与H7N9人流感病例密切接触的600余人经医学观察均未检出 H7N9或出现感染症状。
H7N9可防可治,多方科学对待各尽其职
中国食品安全报: H7N9疫情发生,禽业受到很大冲击,作为行业组织,有哪些帮扶渡困的建议?
李景辉:我国白羽肉鸡每年的屠宰数量在50亿只左右,是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人类动物蛋白质来源,白羽肉鸡在我国虽然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白羽肉鸡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规模饲养、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的生产营销模式,这种模式正是国务院防控H7N9所要求的,因为白羽肉鸡一开始就不通过活鸡销售、农贸市场屠宰的方式营运,希望其他家禽龙头企业快速带动养殖户完成农贸屠宰向集中屠宰冰鲜上市的转型,这不仅是控制H7N9的需要,也是公共卫生、动物福福利的要求。
因此建议各有关部门在防控时不要一味笼统地提示“避免接触活禽”,同时也应该提示消费者不要到发病过的农贸市场购买活禽;二是不要限制合法合规的活禽、禽蛋、禽苗及鲜冻家禽制品的采购、销售、消费。
编辑:姚红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