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猪病 » 正文

非瘟减毒苗如何开发?哈兽研解析毒力相关基因致病性机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2-04-21  来源:🔗澎湃新闻💛2992
核心提示: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可达100%。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可达100%。作为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动物疫病,亟需安全、有效的商品化疫苗。

其中,非洲猪瘟减毒活疫苗被认为是短期内最有希望的疫苗。此前研究显示,缺失A137R基因的非洲猪瘟病毒格鲁吉亚株(ASFV-G-ΔA137R)感染猪只后,体内致病性降低且能对同源强毒株的攻击提供完全保护,表明A137R是ASFV的一个毒力相关基因,ASFV-G-ΔA137R也是潜在的ASF疫苗候选株。

然而,A137R蛋白调控ASFV致病性的分子机制未知。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下称“哈兽研”)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他们在解析非洲猪瘟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以我国流行的基因Ⅱ型ASFV HLJ/18株(ASFV-WT)为骨架,构建了缺失A137R基因的重组ASFV(ASFV-ΔA137R)。研究团队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相较于ASFV-WT,ASFV-ΔA137R感染的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诱导更高水平的I型干扰素产生。机制研究表明,A137R蛋白与TBK1存在相互作用,并介导TBK1经由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进而抑制IRF3的核移位,最终降低I型干扰素的表达。

研究团队认为,该研究证实A137R蛋白具有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功能,为解析A137R蛋白调控ASFV毒力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自非洲猪瘟以来,哈兽研一直在攻关疫苗研发。2019年10月,哈兽研所长步志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饶子和院士、王祥喜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研究,他们获得了首张非洲猪瘟病毒结构高清图,为疫苗研发提供重要线索。

随后的2020年3月,哈兽研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团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了一项研究,报道了一株人工缺失7个基因的非洲猪瘟弱毒活疫苗,经系统实验室研究评价,该疫苗对家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关键词: 非瘟减毒苗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