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其他 » 正文

让鸡变恐龙?基因界六个“狂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7-03-28  💛3085
核心提示:在生命之初的胚胎阶段,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能够完善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减少先天性疾病、显现优质性状,甚至“完美人类”的诞生

在生命之初的胚胎阶段,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能够完善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减少先天性疾病、显现优质性状,甚至“完美人类”的诞生都有可能。

全球一些先锋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在未来10年内合成一个完整的人类基因组。新一轮方兴未艾的基因研究浪潮中,涌现不少新成果,“基因剪刀手”正集体崛起。

狂想1、基因逆转可复活恐龙等灭绝生物

《侏罗纪公园》的电影场景把很多人脑中的幻想搬上了大荧幕。影片中所谓的国际基因公司通过基因技术,提取了恐龙的基因。现实中,科学家确实不曾放弃寻找恐龙基因,不过恐龙灭亡年代久远,这项工作实际上并无成效。

既然像电影中那样找到恐龙的基因 “克隆”恐龙无法实现,那么是否有其他的方法让恐龙重生?美国科学家提出一个惊人的想法:让一只鸡变成恐龙。可以通过干预让一只鸡的某些基因,让其变成类似于祖先恐龙。

鸡变恐龙真能实现吗?一些北美科学家声称正在研究相关技术。不过国内科学家认为不太现实。一是生物基因的进化是长期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十分复杂,现在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再是就算改造出了所谓的“类恐龙”,也很难适应当今自然环境。

狂想2、基因研究找到年轻人猝死基因

来自加拿大、南非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它可以导致年轻人和运动员猝死。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3月9日报道,这种被称为CDH2的基因会引起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这是一种可能引发患者心跳骤停的遗传性疾病,并且是导致看似健康的年轻人意外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这项发表在 《循环·心血管遗传学》杂志上的研究,是15年前启动的国际合作的成果。这项研究由一个南非团队主导,该团队由同时供职于开普敦大学和赫鲁特斯库尔医院的心脏病学教授邦哈尼·马约西率领。

研究人员称,确定该基因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弄清引发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的遗传机制,并且也使得对看似健康的人群进行该病的早期检测成为可能。

狂想3、中国取得“再造生命”新突破

生命可以设计和再造吗?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成功合成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研究结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我国也因此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

来自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介绍,这项研究利用小分子核苷酸精准合成了有活性的真核染色体,得到的基因组可以很好地调控酵母的功能。

“试想有一种细菌,能把垃圾快速分解,或者把霾全部吸收。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说,科学家希望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解决污染、能源短缺等人类面临的难题。对酿酒酵母染色体加入更多设计,能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更多的生物学问题。

据了解,通过此次研究,把非生命的化学物质组装成染色体,找到导致细胞死亡、细胞失活、生长缺陷的各项关键要素,未来有望实现人工设计与合成的突破。

研究者说,如果把基因组测序比作“读懂生命密码”,基因组合成就是“编写生命密码”,从“读”到“写”,人类向着“生命2.0”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实际上,中国的这个“狂想”正在步步走向实。

狂想4、基因决定你是“早起鸟”还是“夜猫子”

喜欢早睡早起的人如果常熬夜肯定苦不堪言,让习惯半夜睡的人早起也是很费力的事。为什么有的人 “勤快”有的人就这样“懒”?英国萨里大学时间生物学家西蒙·阿契尔博士认为,这些都是“内置”好的。基因Period-3可谓决定你是“早起鸟”还是“夜猫子”的关键。

人体内的这种基因一个来自于母亲,一个来自于父亲。不同的基因版本,决定生物钟“时型”的早或晚。拥有两个较长版本Period-3的人一般都是“早起的鸟”,拥有两个较短版本Period-3的人通常都是“夜猫子”。具体来说,“早起的鸟”不贪睡,是因为皮质醇等促使人们清醒的激素分泌水平更早地出现升高。 “夜猫子”要更长时间才能清醒过来,是因为他们的清醒激素需要通过外界信号来提升。“夜猫子”的人数比“早起的鸟”要多20%。

狂想5、基因帮你选参数合适的对象

你可能会与跟自己有共同特征的人结婚,彼此有相似的智力、身高、体重。近日,一项针对数万对新婚夫妇的研究显示,这并非偶然。而且,这些选择参数是由基因决定的。

为了完成该调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遗传学家PeterVisscher实验室的博士后 MatthewRobinson及同事,分析了包含人类身体和基因信息的大型数据库。他们提炼了一个人的身高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等性状基因标记,以预测其伴侣的身高和BMI。

研究人员计算了2.4万多对夫妻的欧洲祖先数据后,发现人们的身高基因标记和伴侣的实际身高之间存在较大的统计相关性。他们还发现,BMI方面也存在这种相关性:人们通常会选择与自己有类似基因的伴侣。相关研究报告刊登于《自然—人类行为学》期刊。

狂想6、基因检测法预测老年痴呆发病年龄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因检测法,能预测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年龄,准确率达90%左右,能提前10年至15年确认高风险人群。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和旧金山分校研究人员基于7万多名阿尔茨海默氏症(早老性痴呆症)患者和健康老人的数据库,分析他们的33个变异基因。其中两个在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另31个作用较小但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研究人员由此得出老年痴呆症的“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标准,发现得分名列前四分之一的研究对象痴呆症发病年龄比其他人早10年至15年。

英国《每日邮报》21日援引研究人员之一拉胡尔·德斯堪的话报道,只要知道一个人的年龄和基因信息,“我们就能算出你每年罹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

 编辑:姚红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关键词: 激素 细菌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