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母猪的饲喂管理对母猪的健康、胎儿的发育以及后续仔猪的存活率至关重要。合理饲喂不仅能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整体经济效益。怀孕母猪每日饲料用量与体重紧密相关,通常占体重的 2% - 2.2%, 但是实际操作中不能仅依赖理论数值,还要综合考量母猪膘情、所处季节等因素。膘情欠佳的母猪,适当增加投喂量;夏季高温,母猪食欲减退,可酌情减少,少食多餐。
怀孕母猪的饲料需要多样化、营养全面,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胎儿的营养需求。饲料中应包含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
蛋白质:怀孕母猪的日粮中,蛋白质饲料应占饲料总重量的14%~16%。蛋白质是母猪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物质,特别是在妊娠后期,胎儿生长迅速,对蛋白质的需求显著增加。
-
能量:母猪在怀孕期间需要适量的能量来维持身体机能和胎儿的生长。能量不足会导致母猪体重下降,影响胎儿的发育;能量过剩则可能导致母猪肥胖,影响分娩和泌乳。
-
维生素和矿物质:怀孕母猪需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D、E和钙、磷等。这些营养物质对于胎儿的骨骼发育、免疫力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怀孕母猪的饲喂量应根据其体重、妊娠阶段和体况进行调整。
-
妊娠前期(配种后1个月):此时胚胎处于游离状态,需要限制饲喂量,每天控制在1.8~2.2千克。同时,饲料质量要高,蛋白质含量达到14%以上,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
妊娠中期(31~85天):此阶段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饲喂量,每天保持在2.5千克左右。这是母猪调膘的关键时期,应根据膘情适当调整饲喂量,防止体脂过高影响泌乳能力。
-
妊娠后期(86天到分娩):此阶段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饲喂量可以增加到3~3.5千克。直到分娩前7天,应逐渐减少饲喂量,以防胎儿过大导致难产。
-
混合饲喂:根据母猪的妊娠阶段和胎次,可以混合使用不同营养成分的日粮,以满足其不断变化的需求。例如,在妊娠早期,可以添加更高水平的赖氨酸以满足蛋白质需求;在妊娠后期,可以增加能量和特定氨基酸的摄入,以促进胎儿生长和乳腺组织发育。
-
自由采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自由采食模式,让母猪自行决定何时采食和采食量。这种模式有助于母猪保持最佳的营养状态,提高生产性能。
-
表面加料:在妊娠期的特定阶段,可以使用表面加料技术,在日粮中添加特定的营养物质或添加剂,如氨基酸、维生素等,以优化母猪的营养摄入。
除了合理的饲喂管理外,怀孕母猪的环境管理和保健措施同样重要。
-
环境管理:保持猪舍内的干燥、卫生和适宜的温湿度。妊娠母猪的适宜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应维持在60%~70%。加强通风管理,保持空气质量。
-
日常保健:母猪妊娠后的30天之内要做好相关保健工作,确保休息时间充裕。中期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后期逐渐降低。分娩前1周需停止运动,并提供清洁的温水饮用。产前20天饲料中添加龙昌胆汁酸,提高母猪健康度,提升繁殖力。
-
疫苗接种与驱虫: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加强驱虫工作,防止各类传染性疫病的传播。同时,可用维生素C、微生态制剂、杜仲叶提取物等帮助母猪提升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