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无论是大型养殖场,还是中小型养殖场,普遍存在着断奶仔猪毛长、脊背外露、消瘦苍白,猪只久泻不止的现象,发病率10%至20%左右。为什么每批都有这样的病僵猪出现,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一些养殖场职业经理人。
1、深入思考:为什么哺乳阶段仔猪健康,仔猪断奶后就会出现拉稀毛长呢?
先想几个问题,再做一下分析:
〈1〉保育猪群采食的是同样的饲料,发病猪是单纯的营养不良所导致吗?
〈2〉疫苗厂家说是圆环病毒所引起的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多数养殖场免疫了圆环病毒疫苗,怎么效果不显著呢?
〈3〉保育阶段发病,仅仅是保育阶段饲养的问题吗?
2、综合因素导致保育阶段问题不断
笔者在规模猪场从事兽医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也是近几年来才注意到新生仔猪有浅表淋巴结发紫的现象,发生以上保育猪问题的猪场,也多数是在产房阶段就看到这样的猪只,但在产房里仔猪生长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异常,个人感觉到单一的解释谁都说服不了谁,那一定是综合因素导致。
〈1〉一般来讲,凡是初生仔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发紫的猪群,断奶后易出现以上问题。原因在于仔猪哺乳阶段母乳营养丰富,同时又有母源抗体保护,所以不会出大的问题。而一旦断奶应激加上营养落差(母乳与教槽料相比),母源抗体水平在临界线以下,仔猪抵抗力明显下降,所以临床上才会出现部分保育猪长势差、腹泻不止。
<2>淋巴结是仔猪机体的免疫器官。一旦体表淋巴结肿大或发青,疫苗免疫效果也差强人意,那意味着这样的仔猪存在着免疫抑制现象,现场引起免疫抑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80%应该是由霉菌毒素导致,15%是由环境应激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另外5%可能是药物原因,例如母猪使用一些可以导致猪只免疫抑制的药物,如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等。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应该是:
(1)猪场应该尽量避免各种应激,严禁使用那些能导致猪群免疫抑制的药物,冬季妊娠舍注意合理的通风,避免氨气浓度积蓄过高,对妊娠母猪产生应激。冬季可以适当推迟几天断奶,转保育时保育温度至少比产房高5度。
(2)重点抓好原料品控,妊娠母猪料中除玉米外,还有大量的麸皮,较多资料表明,我国种植的小麦霉变非常严重,而作为面粉的下脚料-麸皮中霉菌毒素含量往往易超标,虽然多数猪场也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但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只是“治标”,“治本”的方法还是采购粗纤维含量高的原料时最好检测一下霉菌毒素含量,严禁使用霉菌毒素超标的麸皮等副产品,这样才能真正防止霉菌毒素通过胎盘影响初生仔猪的健康。
现场只有采用综合防制措施,才能真正解决仔猪淋巴结肿大、发紫,保育阶段高死亡率等问题,才能彻底的根除猪群的免疫抑制现象,仔猪免疫疫苗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从而提高保育猪群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