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00时01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猪病 » 正文

技术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

猪流感是什么症状 猪流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方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7-04-13  💛3052

为什么会爆发猪流感?猪流感应该如何防治?今天小编跟大家介绍关于猪病防治:猪流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方案。

一、病原:猪流感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鼻液、气管、支气管渗出液以及肺、肺门淋巴结等处,该病毒对干燥和低温有较强抵抗力,但对常用消毒剂较敏感,对碘制剂特别敏感。

二、流行特点:只感染猪,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易感。病猪和康复猪是主要传染源,后者可带病毒1.5--3个月。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可间接传染。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及寒冷的冬天,但在阴雨、潮湿、闷热、拥挤、营养不良以及条件突变等情况下,猪群抵抗力下降,也易促使该病发生和流行。该病传播极其迅速,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约0.1%--2%)。

三、症状:潜伏期短,几小时到数天。发病突然,在群养条件下,全群几乎同时感染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高者可达42℃,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肌肉、关节疼痛,行走困难,捕捉时发出尖叫声。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伴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眼、鼻流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大便干硬。如无并发症,多数病猪可在5--7天内康复;如有继发感染,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常因发展为出血性肺炎或肠炎而死亡。

四、剖检变化:本病的主要病变在呼吸器官。鼻、喉、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充血、肿胀,表面有大量泡沫样粘液。肺部病变常见于尖叶、心叶和中间叶,病变部呈紫红色,膨胀不全,病、健组织界限明显。肺门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颈淋巴结肿大多汁。

 五、诊断治疗:根据发病季节及天气情况,以及猪只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呼吸道典型症状、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等特点,结合解剖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目前国内对预防该病尚无有效疫苗,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 规模饲养场要实行封闭式的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防止外来疫源传入。

 2.加强防范, 及时诊断、治疗病畜。对病猪要及时以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并注射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及时补充富含维生素、洁净多汁的青绿饲料。

3.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在气温多变的季节以及过热或过冷的恶劣天气,特别要注意加强对猪群的管理,保持猪舍内清洁卫生,冬季要做好保暖,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对饲养环境要定期消毒,对猪群要定期驱虫。在集约化饲养的条件下,饲养密度要合理,防止猪群拥挤。实行垫(踏)圈饲养的地区,应采用先进、卫生的饲养管理方式,改变垫(踏)圈的传统饲养习惯。

一、病原:猪流感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鼻液、气管、支气管渗出液以及肺、肺门淋巴结等处,该病毒对干燥和低温有较强抵抗力,但对常用消毒剂较敏感,对碘制剂特别敏感。

二、流行特点:只感染猪,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易感。病猪和康复猪是主要传染源,后者可带病毒1.5--3个月。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可间接传染。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及寒冷的冬天,但在阴雨、潮湿、闷热、拥挤、营养不良以及条件突变等情况下,猪群抵抗力下降,也易促使该病发生和流行。该病传播极其迅速,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约0.1%--2%)。

三、症状:潜伏期短,几小时到数天。发病突然,在群养条件下,全群几乎同时感染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高者可达42℃,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肌肉、关节疼痛,行走困难,捕捉时发出尖叫声。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伴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眼、鼻流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大便干硬。如无并发症,多数病猪可在5--7天内康复;如有继发感染,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常因发展为出血性肺炎或肠炎而死亡。

四、剖检变化:本病的主要病变在呼吸器官。鼻、喉、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充血、肿胀,表面有大量泡沫样粘液。肺部病变常见于尖叶、心叶和中间叶,病变部呈紫红色,膨胀不全,病、健组织界限明显。肺门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颈淋巴结肿大多汁。

五、诊断治疗:根据发病季节及天气情况,以及猪只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呼吸道典型症状、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等特点,结合解剖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目前国内对预防该病尚无有效疫苗,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 规模饲养场要实行封闭式的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防止外来疫源传入。

2.加强防范, 及时诊断、治疗病畜。对病猪要及时以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并注射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及时补充富含维生素、洁净多汁的青绿饲料。

3.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在气温多变的季节以及过热或过冷的恶劣天气,特别要注意加强对猪群的管理,保持猪舍内清洁卫生,冬季要做好保暖,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对饲养环境要定期消毒,对猪群要定期驱虫。在集约化饲养的条件下,饲养密度要合理,防止猪群拥挤。实行垫(踏)圈饲养的地区,应采用先进、卫生的饲养管理方式,改变垫(踏)圈的传统饲养习惯。

 二、流行特点:只感染猪,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易感。病猪和康复猪是主要传染源,后者可带病毒1.5--3个月。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可间接传染。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及寒冷的冬天,但在阴雨、潮湿、闷热、拥挤、营养不良以及条件突变等情况下,猪群抵抗力下降,也易促使该病发生和流行。该病传播极其迅速,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约0.1%--2%)。

三、症状:潜伏期短,几小时到数天。发病突然,在群养条件下,全群几乎同时感染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高者可达42℃,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肌肉、关节疼痛,行走困难,捕捉时发出尖叫声。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伴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眼、鼻流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大便干硬。如无并发症,多数病猪可在5--7天内康复;如有继发感染,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常因发展为出血性肺炎或肠炎而死亡。

四、剖检变化:本病的主要病变在呼吸器官。鼻、喉、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充血、肿胀,表面有大量泡沫样粘液。肺部病变常见于尖叶、心叶和中间叶,病变部呈紫红色,膨胀不全,病、健组织界限明显。肺门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颈淋巴结肿大多汁。

五、诊断治疗:根据发病季节及天气情况,以及猪只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呼吸道典型症状、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等特点,结合解剖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目前国内对预防该病尚无有效疫苗,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 规模饲养场要实行封闭式的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防止外来疫源传入。

2.加强防范, 及时诊断、治疗病畜。对病猪要及时以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并注射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及时补充富含维生素、洁净多汁的青绿饲料。

3.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在气温多变的季节以及过热或过冷的恶劣天气,特别要注意加强对猪群的管理,保持猪舍内清洁卫生,冬季要做好保暖,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对饲养环境要定期消毒,对猪群要定期驱虫。在集约化饲养的条件下,饲养密度要合理,防止猪群拥挤。实行垫(踏)圈饲养的地区,应采用先进、卫生的饲养管理方式,改变垫(踏)圈的传统饲养习惯。

编辑:姚红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