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玉米对蛋鸡的影响分析
新玉米因成熟度、水分、霉变度、容重、干燥方法、储存条件以及品种等因素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引发一系列问题,主要原因包括:
1.1新玉米的抗营养因子高,容易引发肠道问题。
玉米是后熟生理作物,新收获的玉米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储存一段时间(5~6周)含量逐渐降低。
抗性淀粉在小肠内无法被消化,但在大肠中容易被大肠杆菌发酵利用,产生毒素,从而引起拉稀。
抗性淀粉还会降低饲料的能值,影响蛋鸡对淀粉、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进而降低蛋鸡的生产性能。
除了抗性淀粉,新玉米还含有非淀粉多糖、植酸和醇溶蛋白等抗营养因子。
1.2新玉米水分高,营养低,导致蛋鸡采食量增加。
通常,玉米水分标准应控制在14%以下,而新玉米的水分含量往往更高,从而降低了代谢能和粗蛋白含量。
每增加1%的水分,玉米的代谢能约降低37kcal/kg,粗蛋白降低约0.1%。
因此,蛋鸡为了满足能量需求,会提高采食量,这尤其在产蛋鸡中表现明显,导致饲料报酬降低。
简而言之,新收获的玉米水分高,导致其干物质和营养含量降低,影响蛋鸡的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
表1 新玉米水分变化时的指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2023年第34版)。
注:以62%的玉米添加量为基准,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水分玉米的代谢能变化。
1.3新玉米易发霉变质,引发消化系统问题。
玉米霉菌分为仓储霉菌和田间霉菌。
研究表明,约25%的谷物在采收前后已受到霉菌污染。
高水分的玉米在存放时更容易发霉变质,有报道称当玉米水分含量达到14.3%时,曲霉菌即可生长繁殖。
晾晒期间的天气条件、玉米收割时间、堆放时间和方式等因素都会对玉米的霉变程度产生较大影响。
霉变不仅降低玉米的营养价值,还会损害蛋鸡的免疫机能,直接引发蛋鸡的腺肌胃炎、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02使用新玉米的注意事项
2.1确保新玉米充分后熟以提高消化率。
2024年山东春玉米最早收获于8月末,最迟至10月中旬。
建议存放2个月后使用,即12月中旬。
若需要提前使用,应在6周后与高品质玉米混用,逐渐增加新玉米比例,过渡期约半个月。
在此期间,可补充复合酶制剂(如艾咯®威),以减少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主要包括物理包埋淀粉(RS1)和抗性淀粉颗粒(RS2),这些都需要非淀粉多糖酶和淀粉酶帮助消化。
艾咯®威专为食用玉米豆粕型日粮、高纤维原料、黏性谷物等“杂粮杂粕”的蛋鸡设计,通过筛选多种NSP酶,补充缓释内源酶,即组合蛋白酶和淀粉酶,强化植酸酶,补充限制性氨基酸,从而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影响,提高生长和生产性能。
2.2严控玉米质量关。
鉴于新玉米的价格优势,可能导致其与常规玉米混杂销售,因此应严格监控其中的水分、容重、杂质、不完善粒及生霉粒等关键指标。
同时,遵循严格的霉菌毒素标准:黄曲霉毒素B1≤10ppb,玉米赤霉烯酮≤100ppb,呕吐毒素≤500ppb(严于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
表2 玉米的质量标准
数据来源:GB/T 17890-2008 饲料用玉米
表3 玉米霉菌毒素标准
对于霉菌毒素严重超标的玉米必须坚决弃用。
而对于轻度污染的玉米,可以通过添加艾咯®丰霉菌毒素吸附剂来解决。
含有专利配方和高活性抗氧化分子没食子酸丙酯(PG)的艾咯®丰,能广谱吸附霉菌毒素,特异性吸附玉米赤霉烯酮,最大限度减少呕吐毒素,高效吸收黄曲霉毒素等,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对营养素的回收率。
2.3饲料配方相应调整。
使用新玉米时,除了添加相应的复合酶制剂和霉菌毒素吸附剂外,还需根据其水分含量调整配方。
每增加1%的水分,预计蛋鸡的采食量会增加2克以上,因此需要补充0.5%的大豆油以补偿能量损失。
同时,需增加豆粕用量以补充蛋白质,尽管新玉米价格低,但其性价比并不高。
另外,补充蛋氨酸、维生素等营养素,可以减轻霉菌毒素对蛋鸡肝脏的影响。
此外,可以考虑阶段性减少新玉米的用量,用小麦等替代原料,以帮助鸡群平稳过渡。
03小结
综上所述,新玉米的水分高导致营养水平下降,抗营养因子如抗性淀粉等增多,增加蛋鸡采食量,且水分高易引起发霉,进而导致腺肌胃炎、肠炎、腹泻等疾病,降低饲料报酬。
解决方案:优先使用后熟2个月的新玉米,若需使用新玉米,应严控质量,逐步添加,适当补充酶制剂(艾咯®威)和霉菌毒素吸附剂(艾咯®丰),调整配方以确保营养充足和平衡。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