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我国13亿人口每天需要消耗多少畜产品?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金祥给出的答案是:2.3亿公斤肉、8000万公斤禽蛋、1亿公斤牛奶。
新时代,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科技创新是其关键一环。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成立的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李金祥在会上强调,虽然近年来畜牧科技取得较大成就,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需要联盟扎实工作、创新机制、务求实效,为我国畜牧绿色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传统农业的精华正在回归
毋庸置疑,畜产品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肉类、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为8540万吨、3095万吨和3602万吨,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在李金祥看来,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实现了畜产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而回顾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历史,经过多年的努力,畜牧业彻底改变了有畜、有牧而无业的状况,实属不易。
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据介绍,2016年我国规模养殖比重已经占到56%,小散户退出的速度和规模养殖提高的速度正在加快。
值得一提的是,畜禽养殖的设施装备、环境控制、营养卫生条件显著改善,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通过推动“粮改饲”,发展草牧业,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正在回归。
过去,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现在,畜牧养殖已从传统散养型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呈现养殖规模与养殖效益同步推进、养殖数量与产品质量同步提高的方向转变,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
“绿色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李金祥说。
前瞻性和系统性不足
畜牧业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畜牧科技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前瞻性和系统性不足。”李金祥介绍。我国畜禽遗传育种研究基础薄弱,育种核心群规模小、持续育种能力弱,主导品种质量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核心种源80%依赖国外进口。规模化和智能化健康养殖技术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前生猪出栏量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仅有10%;繁殖和饲养技术的差距较大,我国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商品猪约16头,远低于欧美国家20头~25头的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新饲料产品创制和饲料替代资源开发研究不足,尚未建立良好的草畜平衡技术体系,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高达28%。
此外,我国初步建立了畜牧业标准体系,但标准缺失老化滞后、标准体系不够合理的问题依然非常严重。草原生态、养殖环境、设施设备等标准供应不足,重大基础标准建设滞后,特色畜牧业标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当前畜牧业形势不能有任何的侥幸心理,我们工作的部署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意识,尤其是畜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这就是国家给我们提出的使命要求。”李金祥说。在畜牧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前,畜牧科技工作者应该迅速行动起来、联合起来,打一场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攻坚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意义巨大、任务紧迫。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无疑,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切入点众多,但科技的作用不能被忽视。联盟理事长、北京牧医所所长秦玉昌介绍,联盟的宗旨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和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及公共安全,是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秦玉昌说。
“联盟的本质是机制创新。”李金祥表示,联盟建设,就是要解决各自为战、各地为战、低水平重复的科研弊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考虑,建立共享“一盘棋”、创新“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的畜牧生产科研全新工作机制。
他要求,联盟要按照“四个一”(一个产业命题、一个科学问题、一个项目支撑和一个运行机制)的建设要求,明确联盟机制创新的本质,理清联盟与学会、协会和产业技术体系等组织的关系,探索政府支持、任务牵引、资源共享、激励相容等利于联盟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定期磋商、开放合作、联合推广、利益共享等有利于工作推动的联盟运行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和质量。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