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类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

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端稳“肉盘子”,
把养殖业变成中原发展优势产业
 来源:🔗大河财立方《极刻》  2020-05-28 09:06  点击:2547

编者按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5月22日、5月21日在北京开幕。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关键年份既面临新发展机遇,又充满复杂挑战,今年代表和委员们的两会发声备受关注。

作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两会战队的组成部分,大河财立方正式“云”启全国两会报道,重点推出“全国两会财经云访谈”,通过视频、语音采访等形式,关注代表委员们的两会发声和高质量发展实践,传递经济领域代表委员好声音,讲好河南财经故事。

他被称为“学士猪倌”,也是“92派”创业者。28年来,他专注生猪养殖,从22头猪起步,到如今缔造出一个年出栏量千万头的养猪帝国,把这个传统意义的“土”行业,扎扎实实地做成了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工程。

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今年全国两会,秦英林继续围绕“猪”字做文章,再次建议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化养殖,希望行业构建成为“节约高效、种养循环、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同时,他建议在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基础上,让河南成为全国肉食品核心区,把养殖业变成中原发展优势产业。

建议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

让河南成为全国肉食品核心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化农村改革,恢复生猪生产,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14亿中国人的饭碗,中国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对此,秦英林说,他在其中看到另一面——国家在“肉盘子”这件事上有多操心。

一句话道出了国家对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视,也侧面反映了河南农业企业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其实,疫情期间,秦英林夫妇与牧原股份第一时间慷慨捐赠2亿元,积极发挥公司资源优势,全球直采防控物资捐到一线,都是最好的说明。

秦英林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极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之所以再次提出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是希望行业早日构建成“节约高效、种养循环、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这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在秦英林看来,养殖业是乡村振兴的一条出路。“随着养殖业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和健康,养殖业不再是小副业,而成为新兴产业。乡村振兴要在全国搞新产业、新经济非常难,我觉得把传统产业做好了,就能够让老农民变成新的职业技术工人,让大学生、博士生回到农村去。”

秦英林介绍,牧原股份现在的养猪技术工人工资在7000~10000元,如果夫妻都在企业工作,一年收入可达几十万元。可以说,养猪致富是实实在在的。

除此之外,近年来,牧原股份一直积极融入国家脱贫攻坚战,把养猪主业做成了扶贫产业。据了解,牧原股份已在全国72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完成扶贫产业投资269亿元,建成了大批现代化生猪养殖扶贫基地,带动贫困县用工4万余人;还创新“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在全国13省53县,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4万户、贫困人口37万人,累计获得收益6亿元。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建设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次全国两会,秦英林建议,在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基础上,让河南成为全国肉食品核心区。

“发展养殖业,河南条件太好了!”秦英林感慨,“土地多,平原多,我们河南有丰富的养殖用地资源和优势。”

那么,如何把河南做成全国肉食产地?秦英林透露,牧原股份正筹备每天从东北运输10个专列的玉米到河南,用来养猪,加上河南已有的肉制品加工优势,真正把养殖发展成为产业,把养殖业变成中原发展的优势产业。

牧原穿越猪周期

离不开创新、科技、人才等优势

回顾牧原股份快速发展的十年,一次次穿越猪周期。尤其是2014年、2018年,生猪行业一片低迷,很多猪企并未等来黎明。那么,牧原股份是靠什么走过低谷?

深耕养殖、专注管理和技术,造就了牧原股份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秦英林说:“行业低谷时期,生猪企业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公司的盈利能力。要在行业亏损或不赚钱时,我们还能保持盈利。” 年报显示,在行业低谷的2014年、2018年,牧原股份实现利润0.8亿元、5.2亿元。

牧原股份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02.21亿元,同比增长51.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14亿元,同比增长超10倍,增幅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0年一季度,业绩继续呈现增长之势,净利同比增长超8倍达41.31亿元;营业收入80.7亿元,同比增长164.75%。

不过在秦英林看来,企业盈利能力背后,离不开创新、科技、人才、管理、环保等诸多方面的优势。

据了解,牧原股份从猪舍设计的一代代革新,到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养猪环保等技术的一步步研发,公司在持续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壮大。同时,经过不断地开拓探索,在养猪领域累计获得国家专利567项,多项专利技术位于国内乃至国际前列。

当企业面对各种外部挑战时,技术创新才是成长的核心动力。秦英林回忆道,2018年整个行业面对非洲猪瘟严峻考验,公司集全力研发“三防猪舍”,具有防病防臭防非瘟功能,实现了对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没有技术的发展,我们难以为继。”

据了解,目前,牧原股份还自主研发了智能巡检、猪脸识别、无人驾驶等多种智能化机器装备,应用到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减少了人猪直接接触,全面提升生物安全等级。

在谈到向西湖大学捐赠一事时,秦英林阐述了科技与资本相互推动的关系。“我希望基金会办学这种模式可以大胆尝试,用资本来帮助推动科学研究和科学进步发展。”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聚集。据秦英林介绍,目前,牧原股份拥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100余所知名院校的大学生近2万人。同时与拉姆查兰、朱汉守教授等30多名全球一流管理、技术专家建立长期合作。

此外,秦英林向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透露,近年来,牧原股份对人才的需求,也从传统的兽医、营养等专业工程师,扩展到空气、机械、电气、通信、算法等跨界工程师。

希望每个消费者

都吃上放心、高品质的猪肉

近年来,跨界养猪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碧桂园、恒大、万科等房企,网易、京东等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养殖业。或许,对跨界者来讲,是看到了这个行业背后有利可图。但对消费者来说,不管谁养猪,他们更关心猪肉的价格和品质。

作为生猪行业领军人物,如何看待此事?秦英林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极刻》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生猪供给紧张导致生猪价格处于高位,资本纷纷进入养猪业。

“生猪市场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容量很大。”秦英林说,大家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行业发展做贡献。

2019年底,秦英林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发言,提出了一个话题——“未来红利过去了,谁又将是退出者?”。他说:“希望养猪行业能够自尊自强,莫要把红利当做能力,须把红利变实力。希望大家能珍惜行业红利,打造企业实力,努力做到‘经营有积余,退出能善后’。”

据了解,目前,猪肉消费占据国民肉类消费比例的60%以上,作为全球猪肉产销第一大国,我国每年出栏生猪约有7亿头,2019年进口猪肉高达211万吨。同时,在中国,与猪相关的市场规模高达3万亿,其中直接产业约1.4万亿。

对于公司今后的发展之路,秦英林表示,无论是非洲猪瘟来临时的绝望瞬间,还是红利井喷的狂热时代,牧原股份都谨记行业规矩,坚守商业道德,不乱心智,重塑行业文明,争做“三好企业”,即同行友好、行业友好、社会友好。

“我们希望养猪能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行业,也希望每个消费者都吃上放心、高品质的猪肉。”在采访的最后,秦英林如此说道。而这正是他和牧原股份的初心和一直以来的追求。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