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这个问题可能会得罪人,因为会触动部分人的利益,但到了今天,无论是从国家、行业还是养殖场的角度,都到了不得不谈的时候了。即使是既得利益者,如果今天还不重视这个问题,未来生意怎么跑的都不知道,其实,对于饲料来说,基层已经暗流涌动,这次原料的暴涨,只是一个触发点而已。
今天开篇的内容对于行家来说可能都是常识,在这里作者梳理一遍,是希望基层的养殖者能够了解到形成今天局面的前因后果。
一、我们成为美国的“韭菜”
近期,养殖业苦不堪言,但饲料价格却暴涨,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更要命的是,这种情况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缓解。今天,期货市场上豆粕2205合约的收盘价格达到了4277元,而现货报价早已超过5000元/吨。
豆粕的主要原料-大豆的主要出口国是美国、巴西、阿根廷,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202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9651.8万吨,金额535.4亿美元。按照今天的汇率,换算成人民币高达3409亿元。数量和金额惊人。
这一年,进口的美国大豆占中国总进口量的33.5%。而美国大豆的上市时间和巴西有时间差,所以,为一己私利,美国一直以各种手段操纵大豆价格,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得不承认,虽然中国是美豆最大的客户,但并不能客大欺店,反而一茬茬的被美国割韭菜。仅仅从这个角度,现状就必须改变。
据公开信息显示:早在80年代初期,中国大豆市场尚未启动,美国大豆协会就来到中国。三十多年来,美国大豆产业组织(美国大豆协会、美国大豆基金会和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在饲料加工、畜禽和水产养殖等行业开展技术服务,开发中国大豆市场需求,推动中美大豆产业贸易合作。截止到2015年,美国大豆产业组织累计在中国市场投资已经超过一亿美元。美国人,投入巨资给我们培训,不是免费的,而是一项长期战略。
可以说,美国大豆协会的工作就是教育中国饲料业、养殖业尽可能地使用玉米豆粕型日粮,产生强劲需求后会产生依赖,那个时候,就可以任意割我们的韭菜了。这一点,已经成为国内的行业共识。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说,必须要摆脱这种依赖。否则,中美关系如俄美关系的时候,美国人会像芯片一样拿大豆卡我们的脖子。
二、饲料企业推波助澜,自食恶果
几十年来,中国的养殖业迅速发展,也带动了饲料工业的高速发展。抓住这个市场红利的饲料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当然,在市场经济下,这无可厚非。对于饲料企业来说,要想扩大商品饲料的市场,就要进行市场教育:除了教育不使用饲料的农户使用饲料外,还大力推广配合饲料(全价料),走过了一条从舀舀药(四川话,添加剂的意思)到预混料、浓缩料,再到配合料的一条扩大商品饲料需求之路。
做配合饲料,基于采购方便、生产效率、便于品控的角度,饲料的原料越简单越好,品种越少越好,所以,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美式日粮”,也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玉米豆粕型”日粮。应该说,今天中国的养殖业,尤其是养猪业和蛋鸡业,已经彻底习惯了“美式日粮”。
事实上,每一次原料大涨,都有饲料企业迫于压力推广“欧式配方”。按照一位资深配方师的说法,所谓“欧式配方”的特点是:原料多样化,喂法液体化。在蛋白的选用上不一定是豆粕,而是俗称“杂粕”的花生粕、棉粕、菜粕、亚麻粕、葵籽粕等等。但欧式配方在商品饲料市场上推广困难,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无论是美国大豆协会,还是饲料企业,都在宣传玉米豆粕型饲料才是好饲料。这些宣传已经植根于养殖场,尤其是小型养殖场和偏远地区的养殖场。乃至颜色等外观的稍许变化,都会被认为品质下降。
几十年来,商品饲料的所谓“好”的标准,形成了美国大豆协会-饲料企业-经销商至上而下的宣传链条,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农业农村部和中国饲料工业协会都在推动豆粕、玉米的替代方案,但进展十分缓慢。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想改变已经非常不容易。面对玉米、豆粕价格的暴涨,饲料企业虽然也面临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但想改变也十分无力。今天的景象,正是美国所期待的结果。
看起来这一局面很难改变,实则上在成本压力和亏损的压力下,已经暗流涌动。未来数年,这一困局可能会大为改观,而中小养殖场也有望通过对饲料的来源习惯的改变,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如果进展顺利,规模猪场反而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