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奶业依然面临原奶供应过剩与生鲜乳价格持续走低的困境。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今年情况较去年更为严重,由于牛奶原奶收购价持续下跌,导致奶价和成本出现了国家奶牛体系有记录以来的首次倒挂,行业亏损面超过80%。
国家奶牛体系预计,今年仍要保持-5%的产能增长率才能达到最终供需平衡。对于过剩原奶,原奶企业不得不喷粉储藏。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认为,奶酪是解决上游奶源过剩的新思路。
生鲜乳价格连续27个月同比下跌
“2024年上半年,估计全国去产能每天压缩了近4500吨原奶,去产能预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李胜利表示。他建议2024年适当压缩奶牛产能,增加淘汰成母牛约30万头,每天减少8000吨奶才能大幅缓解产能过剩。他还透露,公斤奶利润空间为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纪录以来首次进入负值,行业亏损面超过80%。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官方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状:6月下旬发布的5月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显示,国内生鲜乳价格已连续27个月同比下降,下降持续时间为2010年以来最长的一次。5月份,奶业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3.39元,环比跌2.0%,同比跌12.4%。到6月第2周,牛奶原奶收购价仍未止跌,为3.3元/公斤,同比下跌13.4%。
该份报告也提及,受前两年产能快速扩张、生鲜乳产量增加和奶类消费低迷的影响,预计国内生鲜乳收购价维持下跌趋势。
原奶过剩的问题已经体现在牧业公司的业绩上:2023年现代牧业的营收为134.58亿元,同比增长9.5%,但年内溢利同比下滑68.1%。对于业绩下跌,现代牧业解释称,由于牛肉市场价格及原料奶售价下降、畜群规模增长等方面影响,乳牛公平值变动减去乳牛销售成本所产生的亏损增加29.6%至12.8亿元。同时,原料奶业务毛利率下降及毛利额减少,导致净利润下降。
同样“增收不增利”的还有中国圣牧。数据显示,公司在2023年实现营收33.84亿元,同比增长6.53%;实现净利润8608万元,同比下滑79.33%。
此外,原生态牧业、澳亚集团和优然牧业2023年业绩由盈转亏,澳亚集团2023年年报显示,其营收为39.24亿元,净亏损4.89亿元。
对于亏损的原因,上述牧场均提到了原料奶价格下降。澳亚集团则表示,主要归因于其他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减去销售成本变动产生的亏损约6.68亿元,重大亏损主要由于计算生物资产公允价值时,假设原料奶价格下降所致。
据尼尔森数据,2021年到2023年国内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增速同比增长7.9%、-6.5%和-2.4%,但2019年到2023年国内牛奶原奶产能却保持着7%的年复合增长,2023年国内原奶产量达到4197万吨,比2018年增长1122万吨。
为了解决过剩的产能,原奶企业采用原奶喷粉储藏的方式消化。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4-5月国内龙头乳企平均每天喷粉的生鲜乳达到2万吨,约占收奶量的25%。6月底喷粉的生鲜乳下降到8000吨/天,约占收奶量的11%,但2024年生鲜乳过剩情况依然要比2023年同期严重。截至2024年6月,国内龙头乳企的奶粉库存总量不低于30万吨,乳企也承担着较大的经济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原奶过剩直接影响了新西兰的牛奶价格。恒天然大洋洲董事总经理René Dedoncker日前表示,本产奶季牛奶价格的下跌对于绝大多数供应商来说并不意外,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国国内牛奶供应的不断增长,中国牛奶产量增长了80亿升,这减少了中国的进口需求。
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报告显示,2024年1-5月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109.46万吨,同比减少15%,进口额45.05亿美元,同比下降24.6%,进口乳制品折合生鲜乳为674万吨,同比减少16%。其中,大包粉进口33.3万吨,同比-17.8%,进口额11.52亿元,同比-26.9%,均价3458美元/吨,同比-11%。
有数据显示,新西兰国内90%的乳制品用于出口,其中一半出口到中国。
原奶过剩倒逼行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654家,乳制品产量达到3054.6万吨,成为乳制品生产大国。根据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23年全球乳业20强名单,伊利、蒙牛分别位列第五和第八。
受产能过剩的影响,原奶企业也放缓了扩张的速度。澳亚集团曾发布公告称,考虑到乳制品需求疲弱以及2024年和2025年乳制品市场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将相关牧场建设结束期从2024年底推迟到2025年底。
与产能过剩相对应的,是消费动力的不足。据国务院参事于康震介绍,2023年,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42.4千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原料奶产量达到4197万吨,同比增加265万吨,增幅为6.7%,创历史新高。但受消费环境影响,全年奶类消费却下降约1.6%。
消费需求下降也反映在乳制品进口数据中。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各类乳制品305.8万吨,同比减少10%;进口额为120.82亿美元,同比减少13.3%。
于康震也表示,受新冠疫情后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我国乳品消费市场疲弱,原料奶供应过剩,企业喷粉库存压力大,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效益下滑或亏损严重。
他同时建议,行业可通过促进乳品消费升级,优化液态奶与干乳制品生产比例,突破乳清蛋白、乳铁蛋白等婴幼儿奶粉原料的自主研发和供应等措施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牛奶原奶行业十多年中经历了多次供需失衡,反复上演“缺奶-养牛—过剩—杀牛”的情形,本轮行业调整深度更深,也引发了行业更多思考。
原奶价格持续走低、企业不堪重负,促进乳品消费势在必行。今年以来,国家也相继出台多种政策促进乳制品消费。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鲜奶能够满足乳制品升级需求,促进乳制品结构优化。
专家认为,提振鲜奶消费,实现奶制品向生活“必需品”转变,不仅对破解生鲜乳市场价格波动意义重大,长期来看也是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旅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其中也特别提到了促进制定乳制品产业相关标准、鼓励用生鲜乳生产液态奶等措施。
除此之外,业内对解决原奶过剩的共识思路是寻找新的增长点,如利用中国原料奶生产中国好奶酪,这一实践对解决目前整个乳业上游供给过剩与下游需求不足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提供了新方向。奶酪作为深加工的乳制品,其储存周期更长,更利于稳定消耗原料供给,这一属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放大奶制品价值,对季节性过剩等问题形成调节。
实际上,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奶及奶制品日均摄入量300-500g标准,同时随着“喝奶”向“吃奶”转变,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显著增长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对乳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能越来越重视,未来奶业发展潜力巨大。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认为,产业升级发展需要新动能、新路径,奶酪对乳制品的生产加工具有调节作用,能起到“蓄水池”作用,奶酪附加值高,发展奶酪产业是解决上游奶源过剩的新思路之一。
“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600882)创始人柴琇指出,2023到2024年是中国奶酪行业震荡调整的两年,一方面,消费生态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产业层面、宏观环境也在变化。在市场倒逼之下,整个奶酪行业需要寻求新的方向。
长城证券(002939)在日前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奶酪作为乳制品板块中最具成长性的赛道,顺应消费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是乳制品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具有远高于行业的增长速度和空间潜力。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