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动态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

区域高质量发展调研 | 产业转型策马奔腾 内蒙古向“新”阔步 向“质”攀高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24-10-16 09:32  点击:598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传唱千年的民歌,描绘了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而今,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不仅有“风吹绿草遍地花,一弯碧水映晚霞”的大美风光,更处处可见向创新求质量、向创新求发展的活力景象。

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的敕勒川草原。 摄影:丁根厚

上海证券报调研小组日前走进内蒙古,实地走访多家上市公司,感受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不懈探索,触摸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在呼和浩特,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奶星球”与“奶粉星球”两座数智化工厂群交错相连,库卡机械手、AGV无人运输车、E3超高速灌装机生产线等设备鳞次栉比……

“伊利围绕全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速关键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说。

下好乳业数智化转型“先手棋”,伊利股份率先完成全产业链数智化技术覆盖,正在加速数业深度融合,全面赋能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助力全行业提质增效。

——在包头,包钢公司钢铁研究院冶轧中试基地,一群科研人员忙着进行新一代稀土钢型号中试试验研究。

“通过科技赋能、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钢铁企业实现‘借道超车’的重大机遇。”包钢股份董事长张昭说。

创新让传统产业“发新芽”,光伏钢、风电钢等一系列特色钢铁产品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向市场,成为内蒙古装备制造业“拳头”产品。

一家家向新求索的企业,正是内蒙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近年来,内蒙古努力破解资源依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显示,2023年,非煤产业增长12.1%、高于煤炭产业10.7个百分点,税收增长28.5%、占全口径税收比重57.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凝“新”聚力,内蒙古未来发展目标清晰明确、步履铿锵——大力推进科技“突围”工程,瞄准内蒙古有资源有优势、有希望打造成新质生产力的领域集中发力。聚焦乳业、稀土、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承载地布局,推动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实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向“新”阔步,向“质”攀高,内蒙古的企业格外有紧迫感与使命感。

生物股份董事长张翀宇说:“生物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疫苗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作为行业龙头必须持续不断地在研发上加大投入,一旦停下来就会前功尽弃。”

蒙草生态副总裁陈睿珏说:“我们希望用中国自己的草种来丰茂中国草原,让中国的牛马羊吃上中国草。”

东宝生物总经理刘芳说:“如果说有什么力量能让一个软‘胶原’企业锻造出硬实力的话,答案只有一个:创新、创新、再创新!”

一个个重科技强创新的故事,正是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密匙。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重视科技创新,越要跳出老套路,敢于打破常规,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奋起直追、迎头赶上。”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将科技创新置于重要位置。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经济同比增长6.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前8个月,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4%,远高于7.6%的整体工业增速……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经济动能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切换。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

近年来,内蒙古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为内蒙古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政策机遇、历史机遇。

践行嘱托,跑步前行。内蒙古大力实施“政策落地工程”,把蓝图具体化为“施工图”,让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正朝着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游的目标挺进。

(调研小组成员:贺建业 梁敏 王子霖 韩远飞 王渊 刘暄 伊妹儿 陈曦 孙会来 ;执笔:梁敏)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马保国:全力推进实施企业上市“天骏计划” 以高质量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马保国

◎记者 梁敏

内蒙古推动高质量发展,金融当有更大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党委金融工委分管日常工作副书记、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马保国日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不断夯实金融发展根基,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全力推进实施企业上市“天骏计划”,以高质量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加力支持科技“突围”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强调在科技创新上“突围”,积极培育新产业新赛道。金融业紧盯科技“突围”工程,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内蒙古自治区金融系统做了很多具体的安排。”马保国说。

金融机构积极发挥服务保障作用,持续优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比如,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成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搭建快速审核通道,为科技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综合金融服务;内蒙古银行依托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科创”板,积极推进支持“科创”企业工作,将鄂尔多斯东街支行作为首家业务试点单位,专门设立“科创”金融服务示范支行,积极打造本土“科技金融”服务品牌;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提供科技保险、知识产权专利相关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首批次保险等产品助力创新发展。

针对传统金融体系“重抵押”和科创企业“轻资产”的矛盾,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出台《金融支持“六个工程”若干措施的通知》,金融办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分行、科技厅等部门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金融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自治区重点产业链、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大幅提升,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马保国表示,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将联合科技厅等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持续为科技企业发展搭平台、通渠道、解难题,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高的标准,推动内蒙古形成科技、金融与产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高效机制与良性模式。

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

资本市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金融办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两个基地”建设,全力推进实施“天骏计划”,上市培育实现梯次推进。

马保国介绍,2021年以来,内蒙古共有7家企业上市,实现了境内、境外资本市场,上海、深圳、北京、香港证券交易所多点上市的全面突破。今年以来,内蒙古企业上市继续提速,目前,新增1家企业向港交所申报上市申请,2家企业通过上市审核,3家企业上市在审,14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全区现有上市后备企业114家。

他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实施“天骏计划”,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与证券交易所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属地政府和企业上市厅际联席会议、企业上市主办行、企业上市会诊、券商服务盟市地区资本市场顾问等工作机制的作用,营造资本市场优质营商环境,有力高效服务重点企业上市进程。

为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效能,今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金融办联合内蒙古证监局、沪深北交易所开展内蒙古资本市场服务月活动,组织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数据算力等领域上市公司走进内蒙古,与本地项目进行有效对接,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下一步,将继续借助资本市场推进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马保国强调,要充分发挥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孵化培育功能,落实好“千百工程”,实施千户企业上市培训、百家企业入库培育,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

2023年,内蒙古金融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594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2%。

马保国表示,下一步,将以建设呼和浩特区域金融中心、地方法人银行改革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推动内蒙古金融系统充分平衡好金融“稳总量”“提质效”“防风险”,保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金融服务持续下沉、金融风险有效防控,以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内蒙古力量。

【包钢股份:铸就钢铁产业新“神山”】

包钢股份厂区

◎记者 韩远飞

黄河几字回环,润泽河套千里沃野。包头,这座以鹿得名的城市在此孕育。

鹿鸣处,铁流奔涌;穹庐下,炉群傲立。70年前,一座钢铁丛林于此处勃发,8万多名建设者齐聚包头,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了包钢。从此,我国西部的工业建设挺起了钢铁“脊梁”。

辉煌还在延续。依托“神山”白云鄂博铁和稀土共生的禀赋,包钢股份进一步挖掘“稀土钢”潜能。包钢(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包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昭表示:“通过科技赋能、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钢铁企业实现‘借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传承奋斗精神

1954年,包钢首批工程破土动工,草原钢城七十载的壮阔画卷自此展开。1959年,包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结束了千里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

传承奋斗精神,包钢股份正书写着新的故事。上市20多年来,包钢股份资产总额增加20倍,总市值由上市之初的80亿元增长至超600亿元,ESG万得评级在金属、非金属及矿产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构建的立体钢铁产业体系。目前,包钢股份集采矿、选矿、焦化、炼铁、炼钢和轧钢全流程于一体,拥有“板、管、轨、线”四条精品生产线,具备1750万吨“优质精品钢+系列稀土钢”生产能力,产品涵盖12400多个钢种和规格。它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我国品种规格最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世界装备水平最高、能力最大的高速钢轨生产基地。

稀土这一宝藏,成为包钢股份最大的优势。张昭表示:“白云鄂博铁和稀土共生的资源禀赋,造就了包钢股份独有的稀土钢特色。”包钢股份以“建设全球最优稀土钢新材料生产基地,卓越的稀土钢新材料优质供应服务商”为目标,不断深化“优质精品钢+系列稀土钢”战略成果,稀土钢品牌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品牌价值500强。

“借道超车”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蒙古语中,白云鄂博的意思为“富饶的神山”。这里拥有世界第一大稀土矿藏、第二大铌、钍矿以及国内最大的萤石矿,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对保障我国资源安全、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优异的资源禀赋也成为包钢股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底气。钢铁产业是制造业的集大成者,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新质生产力助力行业转型发展,应该基于钢铁行业自身的需求和发展,把产业焕新与当前的新业态相结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包钢股份积极用好内蒙古自治区建设“两个稀土基地”等产业政策和创新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实现绿色、低碳、高效发展。包钢股份还加快钢铁产业工艺提升和产品迭代,不断扩大中高端产品比例,提升产业能级和产品竞争力,推进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要推动企业制度机制的变革。张昭表示,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不仅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才能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

张昭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钢铁企业来讲,不是简单、彻底的“换道超车”,而是借助新质生产力的赛道,实现“借道超车”。钢铁企业应该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加强和完善行业、产品标准体系制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供给和服务市场方面,要由传统的钢材生产商、供应商向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品牌服务商转变,提升附加值、延伸价值链,以产品全周期服务能力拉动产品价值提升。

立足创新造就发展新动能

产业焕新离不开创新助力。多年以来,包钢股份始终把“创新”放在核心地位,坚持把发展动能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上,落实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不断激活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平台研发能力稳步提升。

在稀土钢研发中试试验基地,记者看到,研发人员正围绕新一代稀土钢型号进行中试。记者了解到,该中试基地研究人员均为研究生学历,这也成为包钢股份研发能力的一个侧影。多年以来,包括光伏钢、风电钢等一系列特色钢铁产品从这里走出,走向生产线,走向市场,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钢铁“脊梁”。

这背后是包钢股份高度重视创新研发的追求。近年来,包钢股份严格落实“科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科技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通过改革带动创新取得新突破。始终将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累计研发投入26.6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5.86%。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用好各方资源“筑巢引凤”。突出利用企业的资源、平台、资金和应用场景优势,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飞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的集聚作用,持续引进高端人才,与4位院士建立了常态化交流机制。

张昭介绍,落实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包钢股份重点通过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产业链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建设开放多元的创新生态。目前,包钢股份拥有和参与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平台3个,通过项目合作、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不断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鹿城而兴,包钢股份承继着七十载的创业辉煌。而坐拥白云鄂博这座“富饶的神山”,包钢股份正加快创新脚步,着力构建新质生产力,焕新产业新动能。这座草原钢城也正在策马飞歌,铸就钢铁产业新的“神山”。

【伊利股份:敕勒川上奏响乳业创新之歌】

◎记者 韩远飞

敕勒川上,阴山环抱,曾经北朝民歌传唱之处,全球数智化领先的乳业智造标杆——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在此矗立,总面积达38平方公里的大型建筑群,在远山的映衬下依然雄浑壮观。

身处其中,似从草原走入了异域空间。“液奶星球”与“奶粉星球”——两座数智化工厂群交错相连。穿行其间,各类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鳞次栉比,库卡机械手、AGV无人运输车、E3超高速灌装机生产线……这是一个充满科技梦幻色彩的数智化奶业空间。

从“一棵草”到“一头牛”,再到餐桌上的“一杯奶”,在这里,伊利股份用现代化的数智集群推动着行业的进步,也成为乳业新质生产力的典范。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表示,伊利围绕全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全链创新,不断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伊利正以崭新的姿态,奏响敕勒川上的创新之歌。

伊利智慧工厂

中国奶业的“新名片”

从呼和浩特站出发,西行20公里,穿过葱茏草原,一路到达土默特左旗,就可以看到蓝天白云下矗立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在数智赋能下,它的名气早已走出了草原,成为中国奶业的“新名片”。

在这里,首先能感受到乳业龙头的气魄。在“液奶星球”,可以看到一条日处理鲜奶能力达7000吨的先进生产线,可满足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日饮奶需求;在另一端的“奶粉星球”,一条业界首个端到端全业务链产品追溯体系在此建立,年产达6万吨,可保障128万名婴儿一年的奶粉供应。

在这里,还会感受到“科幻”气息。不似其他智能工厂只可隔着玻璃远观,在“液奶星球”工厂,伊利直接开放了一个大型的包装生产线空间,参观者可以与生产线设备几乎零距离接触,装箱机、分包机、贴管机、激光打印机、封箱机、称重检测机等就在眼前,光亮如新。

这些便是全球第一台E3灌装机的组成部分,该设备可以将灌装速度提升至最快每小时40000包,即每秒11包,与上一代技术相比,总体年产量增加60%、运营成本节约10%。这背后是先进的包材灭菌工艺——电子束杀菌技术的应用。在纸包装灌装领域,包材灭菌工艺决定着灌装速度的上限。

偌大的工厂里,员工却不多,只有10只橘色库卡机械手臂挥舞着手臂开展码垛的工作,整个打包装箱的生产流程基本实现自动化。码垛完成之后,成箱牛奶会通过AGV无人运输车拉到亚洲自动化程度最高、拥有22100个货位的立体仓库储存起来。

在“奶粉星球”工厂,则有全球运行最为稳定、罐装产品质量最高的2条听装生产线,整条产线配置11道在线检测设备,用于产品的质量在线检测。条包生产线共计4台机器,每分钟同时生产1440条奶粉。中心化验室则可实现数据全方位自动采集、分析和应用,全程可追溯,1分钟时间可出具配方乳粉中20多项指标的检测数据。

更令人关注的是生产线中凝聚的种种创新。例如,浓奶转化为奶粉的“液转固”的自动化过程中,浓奶通过高压均质机抽送到53米高的喷粉塔顶进行喷雾,喷粉塔采用全球最先进的均风器以及可调整高度的喷枪系统,在均匀送风的同时完成奶粉的造粒过程,利用53米的空间落差,奶粉在干燥下落过程中会形成空心颗粒,空心的奶粉在20到50摄氏度的温水中,无需搅拌、7秒便可快速溶解。

伊利智慧工厂的先进设备

构建“数智”全产业链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建立,背后是伊利股份对创新发展持之以恒的探索,也是伊利股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张轶鹏表示,伊利围绕全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全链创新,加速关键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

涉及整个产业链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关键技术,伊利都有布局。为更好凝聚创新力量,伊利在全球设立了15个创新中心,还牵头建设了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聚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奶业科技创新平台。

数智化更是伊利股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法宝。张轶鹏表示,当下,数智化能力就是企业挖掘潜力、提升效率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伊利股份数智化转型做得比较早,转型速度较快,通过原生技术升级与三方共建,伊利股份已率先完成全产业链数智化技术覆盖,正在加速数业深度融合,全面赋能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助力全行业提质增效。

在上游,伊利建设了全球智能化程度领先的智慧牧场,全程无人工干预,智能化完成饲喂、推料、挤奶、奶牛健康管理等操作,从源头保证产品品质。在中游,伊利建设了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应用了全世界工艺最先进、速度最快的生产线,一个工厂的日产能就可以保障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日饮奶需求。在下游,伊利开发了智能消费洞察系统,可与1亿多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将市场洞察时间从过去的两个月缩短至3天半,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的新消费需求。

这些就是“数智伊利”正在做的事:把数智技术应用在养殖、运输、生产、流通、消费等全链条的各个环节。

伊利智慧工厂

绿色引领走向国际舞台

在数智赋能下,伊利股份不仅仅是“跑得快”,绿色发展也成为其创新前进的原动力。张轶鹏介绍,在2007年,伊利率先提出绿色领导力的发展理念,以龙头担当,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公司的努力也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在明晟2024年最新ESG评级中,伊利突破性获得AA评级,代表中国乳业的最高水平。

伊利股份的愿景是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带着创新发展、数智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伊利股份正通过加快国际化布局,将全球优质的资源、创新和市场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构建起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全球一体化经营网络,从而更好地服务全球消费者。

随着中国乳企创新力、产品力不断增强,海外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接受度正不断提升。张轶鹏介绍,截至目前,伊利的液态奶、奶粉、酸奶、奶酪、冷饮等产品已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五大洲。2023年,公司国际化战略深入推进,海外业务收入较2022年增长10%。

张轶鹏表示,未来,伊利股份将坚持“全球化思维、本土化经营”的运作方式,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主义,与全球合作伙伴开展友好合作,继续做大做强国际化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奏响敕勒川上的创新之歌。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