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正月初一,天等县进结镇孟养村村民李升伟迎来“家庭新成员”——母牛产下小牛犊,他欣喜不已。
去年8月,李升伟引进34头母牛,目前陆续有16头母牛生产,他的肉牛养殖数量增加到66头。
从1头到66头,只用了两年时间。这是天等县发展肉牛养殖业的一个缩影。
天等县有适宜肉牛生长的生态环境,有丰富的饲草、秸秆资源,有悠久的肉牛养殖历史,具有进一步发展肉牛养殖的良好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县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去年,全县累计建成牛养殖小区(场)73个,牛饲养量达10.82万头。
1 能人带动,把牛养“多”
天等县驮堪乡南岭村养牛能人劳绍般,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师父”。
3年前,劳绍般成立犇犇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15户农户共同养牛。如今,在劳绍般的精心指导下,已经有3个徒弟自建养殖小区,累计出栏肉牛150余头,产值达500多万元。
几年来,天等县在大力发展合作社的同时,注重发挥能人带动作用,达到抱团取暖、降低风险的目的,探索形成师父带徒弟的合作发展模式,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养殖肉牛。
“我现在养有7头良种牛,卖掉两头大的,能有4万元左右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该县朗明村朗屯脱贫户黄山和说。
为增加肉牛养殖数量,天等县采取多项措施。
该县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享誉区内外的“牛产业品牌”,发挥引领作用,增加农村散户肉牛存栏量。陆续引进北京华昊集团、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中禾恒瑞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采用政府投资建场后租赁给企业的形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带动周边群众参与肉牛养殖。
如今,全县已建成牛养殖小区(场)73个、培育合作社386个、家庭农场56家,实现每个脱贫村都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基地覆盖。
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在天等镇宏魁村建成种牛繁育基地,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及设备,目前牛存栏数3000多头,带动周边村屯群众养殖良种肉牛600多头。
要发展肉牛养殖业,就必须发展饲料加工产业。天等县积极推广人工种草和秸秆养牛技术,保障饲草料供给,并加快饲料加工厂建设进度,充分收储农户种植的玉米秸秆、甘蔗尾叶等资源,带动群众种植饲草料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群众投入肉牛养殖产业链。
2 培训技能,把牛养“好”
养牛数量增多后,天等县还致力于提高牛的质量,让养的牛更“好吃”。切入点就是推进牛品种的改良。
“刚开始养牛经验不足,一边摸索一边养,只要有养殖培训的机会,我都积极参加,从中学到很多养殖技术。经过不断的努力,现在牛场初具规模,附近村民经常来观摩。”天等县龙茗镇三北村那造屯村民赵宣敏,是当地养牛大户,通过成立合作社,把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为养好牛,2019年8月赵宣敏注册成立养牛合作社,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与天等好牛缘牧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引领带动发展,通过良种母牛供给、牛场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繁殖技术、统一收购等一条龙服务和支持,帮助合作社做大做强,实现增收。
为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步伐,推进养牛产业迅速发展,天等县出台《牛品种改良工作实施方案》。该县组织一批学员到自治区品改站参加牛品种改良和母牛同期发情技术培训,目前全县已培养配种员32名,落实经费49.9万元用于品种改良、完善基础设施等。
同时,天等县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指导,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在畜牧系统内,组织畜牧兽医人员建立技术团队,定期深入村屯为养牛户传授科学养牛新技术,包括品种改良、人工授精、秸秆微贮、短期育肥及牛肉安全生产等技术。
3 拓展市场,把牛养“值”
“要让我们养的牛变得更‘值钱’,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肉牛养殖全产业链。”天等县副县长、驮堪乡党委书记农文杰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该县就努力抓好肉牛全产业链发展,从饲草饲料、规模养殖、产品加工、市场营销、有机肥生产等方面挖掘肉牛养殖的潜力,形成“饲料+繁育+养殖+科研+加工+产品+冷链+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今年1月,崇左市首个大型牲畜交易市场——天等县兴宏市场正式营业。仅开业当天,就完成本地黄牛、水牛、马、猪、黑山羊等牲畜成交额5000多万元。
兴宏市场位于天等县天等镇百灵村龙旺屯,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约100亩,建设有畜禽交易区、交易大厅、原料库等,吸引靖西、田阳、德保等地的客商前来交易。
专业市场的建设与运营,补齐天等县肉牛产业的短板,为当地养殖户与市场对接提供有效路径,推动肉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竞争力。
同时,天等县深入实施生态畜牧业品牌战略,引导畜牧龙头企业、品牌企业等,积极开展“天等牛”品牌创建,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连锁、直销、专柜等实体经营,促进线下销售;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依托知名电商平台建立特色畜牧产品网店,大力发展网上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