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上午,骄阳似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专家应农民要求,将灾后作物恢复生产的“田间课堂”开在了淇县西岗镇郝街村仅剩百余亩的玉米田里。
7月17~23日,强降雨致使鹤壁市、安阳市滑县农田受灾严重。为帮助农民减少损失,7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立专家组,9名专家奔赴受灾最严重的浚县、淇县、滑县,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恢复农业生产。
“我承包的50亩良田全部淹了,种植的桃树、玉米、花生、大豆不知道还能不能存活,接下来我该咋办?”60岁的村民介朝菊抱着仅有的希望,着急地向专家们一再求证。她说:“你们来了,我们就有了希望,能给救活多少算多少,要不看着可惜。”
仅五步远的农田道路两侧仍是水汪汪一片,枯烂的玉米叶子倒伏在水面上,看着一片荒寂。
村里年长些的种地能手孙计会的20亩玉米也全部被大水淹没。他痛心地告诉专家,郝街村总共1700余亩耕地,受灾1600亩,仅剩下100余亩玉米还存活着,在水里浸泡了10天,现在个别玉米秆也出现了枯萎。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4名专家二话没说,钻进了一人高的玉米地里,一株一株地挨个查看,根、叶、茎,对每一个可能影响玉米生长的问题,他们都在地里进行讨论,并提出减少损失的可行性建议。
地里土质松软,一片泥泞,专家们鞋上沾满了泥巴也顾不上清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如鼓励受灾农户:“不要悲观,这些仍存活着的玉米,我可以保住60%的产量。”听到这个消息,村民们眼前一亮。
王克如是主攻玉米高产与全程机械化研究方面的专家,他说,这里的土地都是玉米高产区,采取一些措施还是能够多收一些的,天气恢复晴朗,对已经没有积水的农田是有好处的。地里已经有2%的植株保不住了,要想保住60%的产量,需要给农田开出一剂良方。
“根系衰退,要给地里施肥。叶片已经出现褐斑病等,要防病防虫。”王克如说,可以使用康宽等农药,增强玉米光合作用,加一些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用无人机喷洒,对授粉也有一定益处。但千万要注意浓度,喷嘴要用发散型的,时间选择在上午8点半以后、中午12点之前,过二三十天以后,用这样的方法再来一遍,后期还要注意秋旱时的灌水量一定要小。
听完专家的话,刚刚赶到现场的村民孙熙拉着专家就往自己的20亩果树园里跑。他说,他的果树被淹了12天,现在积水还有30厘米左右,干枝上冒出了新芽,要专家给支着儿。“要抓紧时间自救,把积水排出去。”王克如说着,将手机里存的果树专家的联系方式推荐给孙熙。当天夜里,孙熙就收到了果树专家的建议。(记者 李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