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奶牛,肉牛育种既涉及到新品种的培育,也要通过大量的生长、性能等基础数据的分析,实现一代又一代的优中选优,那么在这方面我国都有哪些新的进展,还有怎样的差距呢?
在北京这家肉牛育种企业,负责人李晓东告诉记者,他们自2016年开始,和中国农业大学开展技术合作,重点开展“京西红牛”新品种的培育。
北京某牧业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 李晓东:我们从河北邯郸去年引进了150头冀南牛,特点是适应性强、肉质好,它的缺点是生长速度慢,利用国外优良品种去改良杂交,提高产肉率,成年牛日增重能达到1.5公斤左右,有200%的提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孟庆翔:最新的基因组选育还有快速繁殖这样的技术,我们希望通过10年到15年的时间,把这个牛种培育出来。
除了培育新品种,肉牛育种的基础数据同样重要。刘芳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养殖了260头肉牛,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是依托当地建立的种牛生长数据收集分析体系,淘劣留优,10年来成牛的体重提高了150公斤以上,肉牛品质和养殖效益达到一流。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肉牛养殖户 刘芳:和平时牛的系谱记录、性能测定都有直接的关系。大牛个体记录,还有牛犊出生记录、体重记录有10年吧。
系谱记录相当于牛的家谱,生长数据反映牛长得好不好,它们都是开展育种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通过生长数据和系谱记录来选择优秀的种牛,提高了种群的整体性能,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不小,同一年龄肉牛体重要少100公斤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国外每一个主导品种,都有一个5万到60万不等的育种群,而在我国肉牛存栏量虽然常年保持在9000多万头,但是有记录的牛很少,进行性能测定并进行有效数据收集的群体不超过3万头。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研究员 高会江:育种的角度当然规模越大越好,我们能够进行选择的面、选择的强度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