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各家上市猪企终于陆续公布了完整版的半年报。在大众最关心的营收和利润等指标上,没有和上个月公布的半年报预告有太大出入。受困于上半年暴跌的猪价,13家上市猪企的利润全部出现明显下滑。
根据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的统计发现,13家上市猪企中,有6家直接预报亏损,而在7家保持盈利的企业中,降幅也普遍超过50%,仅有龙头老大牧原仅仅下降11%,总利润依然达到令人羡慕的95亿元。这个利润有夸张?其余6家有盈利的企业的盈利总和加起来才15.5亿元,甚至不到牧原盈利的六分之一。而6家亏损企业的亏损总和,加起来也还达不到牧原的利润。
结合所有猪企的半年出栏量来分析,我们意外的发现了一个规律。半年出栏100万头成为了一个分水岭。出栏超过100万头的企业中,除了一枝独秀的牧原以外,其余5家巨头全部汇报亏损。而出栏少于100万头的企业中,除了只养了8万头猪的正虹科技,其余6家均保持盈利。
具体到每家企业盈亏的原因,我们也不能随便一概而论。比如在盈利的企业中,大北农、唐人神、天康、金新农都有着较大比例的饲料、动保等非养猪业务,可以在一定程度的弥补养猪版块的亏损。而在亏损企业中,温氏、新希望、正邦在养猪业务中,公司+农户模式的占比都较大,不得不大量外购仔猪,去年底的高价仔猪,对应今年的低迷猪价,也自然带来了较大亏损。
但这个100万头的分水岭,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现象,对于养猪企业来说,究竟是不是需要一味追求更大的规模呢?在许多行业,把企业规模做大似乎都是不二之选,更大的规模不仅可以带来规模效应,也更容易吸引投资,而且如果能在市场份额上进一步处于垄断地位,掌控定价权,甚至可以获得更可观的利润。
但是在养猪业,这个定律却可能行不通。养猪业长期处于一种高度分散的状态,即便近年来非瘟大大加速了规模化的进程,这个行业离几家巨头掌握定价权的状态还差的很远。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全国生猪出栏总量3.37亿头,强如牧原,出栏占比也仅占总量的5.1%,上市猪企全部加起来的占比也只是11.9%。
即便是巨头们,现阶段也只能和中小养殖户们一起经受猪周期的考验。在猪价高峰期,巨头们的惊人出栏量转化成了惊人的盈利,而在下行期,如果不能控制好成本,则极有可能带来惊人的亏损。大集团是否一定比小散户更能控制成本?这恐怕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根据农财数读的统计,上市猪企公布的上半年或一季度的养殖完全成本差异巨大。牧原在投资者互动中表示:6、7月份商品猪完全成本在7.5元/斤左右;目前各区域、各子公司之间养殖成本的离散度较大,领先区域完全成本在7元/斤左右,部分场线完全成本可以达到6.5元/斤以内,部分新建设子公司成本在10元/斤左右。而部分公司+农户模式的企业一季度最高成本甚至达到15元/斤。
不可否认,每家上市猪企肯定都不缺少懂养猪的人才,然而在很多时候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的难度将呈几何级数增加,管500头母猪和管一个5万头母猪的区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每家企业都不缺乏生产成绩顶尖的优秀猪场,但能否将这些猪场的优秀经验推广应用到整个区域乃至整个集团?这是对这家企业“内功”的考验,不是说投入多少亿就能立刻解决,需要时间和耐心。
当养猪不再是躺着赚钱,许多猪企都开始提出适度规模的概念。不过不同规模的企业看上去对适度规模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至少在目前看来,我们常说的养猪四巨头牧原、温氏、新希望、正邦,都没有减少今年既定出栏目标的打算。牧原在投资者互动中明确表示,预计2021年底公司养殖产能将超过7000万头。温氏也表示2021年肉猪(含毛猪和鲜品)预计出栏1100-1200万头,明年出栏规划1800-2000万头。从7月的生猪出栏数据来看,正邦和温氏也都保持了环比的增长。
倘若巨头们保持出栏目标不变,今年下半年成本的控制力度,将成为决定每个企业未来盈亏甚至生死的关键。目前的猪价维持在成本线附近徘徊,成本的差异将被进一步放大。以每个月100万头出栏为例,出栏重如果是250斤,当月平均猪价如果是8元/斤,两家企业一家的成本是7.5元/斤,一家是8.5元/斤,两者看起来只差了1元。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单月盈利1.25亿元,一个单月亏损1.25亿元。这对企业的意义堪称天差地别。
我们会发现众多猪企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8元/斤的目标成本。这个数据显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我们将四巨头上半年的成本线做到今年的新牧网猪价指数变化图上,就会发现8元可以让企业的整体卖猪价维持在成本线齐平,至少可以做到不亏。再考虑到许多人预计年底会略有反弹,8元的成本可以让全年的业绩取得微利,这对于上市企业的报表来说,意义重大。而究竟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让我们下半年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