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养猪企业陆续披露了2021年度业绩预告,净利普遍下滑,部分龙头企业更是陷入巨亏。
行业专家指出,2022年,猪价将整体处于低位窄幅震荡的状态,猪周期拐点很可能要等到2023年才能到来。面对猪周期下行压力,养猪大户们还能撑得住吗?
六成猪企预亏
截至2月14日,A股市场上新希望、天邦股份、正邦科技、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10家生猪养殖企业均已披露2021年度业绩预告或业绩快报,除巨星农牧因将子公司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等因素,净利润同比增长111.06%至2.69亿元外,其余企业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只有牧原股份、神农集团、东瑞股份还能维持盈利,而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天邦股份等6家企业预亏。
其中,正邦科技最惨,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称净利润)预计亏损182亿元–19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16.84%-442.96%。
“公司产业单一,利润贡献主要为生猪养殖业务,相比多元化公司受猪周期影响更大。”正邦科技称。2020年年报显示,正邦科技下辖饲料、生猪养殖、兽药三大业务板块,其中七成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养殖板块。
据Wind数据,正邦科技2007年8月在A股上市,往前追溯,最早可看到其2004年的财务数据。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以来,该公司年度净利润之和不过才99.24亿元。也就是说,过去近20年的净利润总和,都不够填补其2021年这一年的窟窿。
事实上,不止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天邦股份2021年的亏损金额也较大,预亏上限分别达138亿元、96亿元、40亿元。
温氏股份称,报告期内,公司毛猪销售均价17.39元/公斤,同比下降48.18%。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同时因饲料原料价格连续上涨、公司外购部分猪苗育肥、持续推进种猪优化等因素推高养猪成本,公司肉猪养殖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出现深度亏损。
新希望也提到,由于国内生猪产能逐渐恢复,2021年生猪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同时因饲料原料价格连续上涨、公司仍有部分外购猪苗育肥出栏、公司持续推进种猪更替与优化等因素,使得生猪养殖成本同比明显上升,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出现大幅亏损。
2022年猪价或继续下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向中新经纬介绍,猪周期分为上行周期和下行周期,此轮猪周期的上行周期是从2018年的6月份到2020年的8月份,2020年的9月份至今则处于下行周期。
“2021年底能繁母猪存栏4329万头,同比增4%,生猪存栏4.49亿头,增10.5%。2022年生猪供给仍将充裕,预计猪周期拐点或在2023年到来。”朱增勇称。
温氏股份在2021年12月12日发布的机构调研纪要中也表示,乐观估计2022年下半年后猪价有可能进入下一轮周期的上行通道;悲观估计2022年仍处于社会平均盈亏平衡线位置,可能需要2023年才能进入下一轮周期的上行通道。
朱增勇也预计,2022年,猪价将整体处于低位窄幅震荡的状态,养猪企业仍将面临价格下行的市场风险压力。
猪企还撑得住吗?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养猪大户已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正邦科技控股股东正邦集团与江西省铁路航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不低于100亿合作协议。目前,江西铁路航空投资子公司已为正邦科技代采约8000万元的饲料。
2月10日,正邦科技相关负责人向中新经纬确认了上述合作属实。不过,至于此次合作是否为了缓解现金流问题,截至发稿前,该负责人始终未回复。
“每轮猪周期的下行周期,部分企业可能都会面临这一问题。当前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本质上还是企业成本竞争力,高成本低效益的企业会被淘汰,这也是客观的市场规律。”朱增勇表示。
国务院: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防止生产大起大落
2月1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到2025年水产品年产量达到6900万吨。
《通知》提出,发展现代畜牧业。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将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实施牛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稳步发展家禽业。建设现代化饲草产业体系,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