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有“犇”头——河南大力发展肉牛奶牛产业助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
俗话说:“一头牛,半个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描述早已成为过去时,但是在河南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牛再次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
不久前,河南省印发的《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将发展肉牛奶牛产业作为树立大食物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围绕全产业链建设,重点实施十大行动,将河南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肉牛奶牛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重整旗鼓 河南肉牛产业迎来了春天
河南是农业大省、畜牧业大省,牛养殖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河南肉牛的存栏量、出栏量以及牛肉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其中,牛存栏1044.7万头、出栏559.8万头,牛肉产量84万吨。
时过境迁,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役用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再加上肉牛养殖投资大、繁育慢、饲养周期长,饲料、人工、租金等各项成本不断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愿意再养牛,河南肉牛存栏量开始逐年下降。
不过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白跃宇看来,河南有养牛的传统,而且在肉牛养殖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一是秸秆资源优势,全省年产可饲用秸秆6500万吨,秸秆变肉换奶潜力巨大;二是种质资源优势,河南拥有南阳牛、郏县红牛、夏南牛等地方品种,种牛冻精产能占全国1/3;三是屠宰加工优势,驻马店恒都、南阳科尔沁、周口邦杰年肉牛屠宰能力均在10万头以上,全省肉牛屠宰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四是地理位置优势,河南省气候适宜肉牛生长,周边2小时经济圈拥有4亿消费人群,市场前景广阔。
走进尉氏县永兴镇岭岗村世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牛基地,只见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在牛舍里悠闲地甩着尾巴吃着草料。“合作社现在有400多头牛,还带动周边十几家农户从事肉牛养殖,规模都在30-50头。这些年,牛的价格一直稳中有升,目前一头成年牛能卖两万多元,大家对养牛充满了信心,经常有附近的村民来合作社咨询养牛的情况。”合作社负责人孙国涛说,“肉牛养殖已经成为我们这老百姓增收的‘加速器’。”
在合作社的一角,小山一样的小麦秸秆仓库堆得满满当当。孙国涛介绍:“合作社每年大概需要400-500吨的小麦秸秆,麦收时专门有人把打成捆的秸秆送过来,合作社以几百块钱一吨的价格收购。”除了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肉牛养殖外,还有100多户脱贫户入股合作社,每年有20万元分红。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千方百计让农民参与到肉牛奶牛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全链条,把就业岗位和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留给农民,优先帮带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负责人说,“全省通过多重保障措施,把政策落到实处,让肉牛产业的收益惠及更多养牛户。”
在泌阳县,“25512”模式成为不少村民选择的产业振兴途径:夫妇两个人,5亩养殖用地,50头牛,投资100万元,年利润20万元。泌阳县贾楼乡邱庄村村民齐付庆从散养两头牛到规模化养殖200多头牛,从一台小铡草机到全套高大上的饲草加工机械设备,齐付庆通过养殖肉牛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今,他每年能给当地龙头企业——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供应二三百头牛。随着越来越多人通过养牛致富,泌阳群众养牛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
在嵩县,当地通过探索“托牛所”模式,采取村集体领建、农户联建、龙头企业投建的办法,引导养殖户“退村入所”托管代养,实行“分户使用集中管理、分户饲养轮流值班、集中托管入股分红”运营模式,实现村集体、“托牛所”、农户三方共赢。目前全县已建64个“托牛所”,入住养牛户1023户,实现年产值4500万元,集中养牛户户均增收6000元。
南阳通过推行“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牛专业合作社+养牛大户”的肉牛产业联合体发展模式,构建集“饲、养、加、农、工、贸”于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牛产业三产融合。目前,全市年肉牛存栏80万头、出栏51万头,培育知名牛肉品牌5家,发展以牛肉制品为主的肉食屠宰企业20多家。其中,南阳雅民公司从2015年的50头肉牛养殖起步,经过7年培育,已达到2000头育肥和1000头繁育能力,年产值500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户村民发展肉牛养殖。
家养数头牛,乡村振兴不言愁。随着肉牛养殖在河南省域的蓬勃发展,2021年,全省牛存栏400.3万头、出栏236万头,牛肉产量36.7万吨;在肉牛屠宰加工上,全省肉牛年屠宰能力达124万头,居全国前列。
千帆竞渡 河南奶业加速奔跑
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奶罐子”的发展关乎民生。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乳制品总需求的奶源自给率为62.9%,保障乳制品的供给安全任重道远。
在济源市大峪镇槐姻村,占地1500余亩的现代生态牧场内饲养着9000余头奶牛。数十台移动式撒料车穿梭在牛舍间,成群结队的奶牛有序进入72位全进口转盘式挤奶机,新鲜的牛奶经过速冷设备进入奶仓,场区内一片如火如荼的生产场景。仅这一牧场日产鲜奶可达140余吨。
纵观河南全省,现代化、规模化的奶牛场犹如朵朵鲜花在中原大地上次第绽放:花花牛乳业集团在中牟、新蔡、平舆、鲁山、睢县等地建设自有奶源基地15个,存栏奶牛近5万多头;伊利西平优然牧场2.4万头存栏奶牛已近万头,光明滑县、君乐宝正阳、宝丰优然牧场等3个万头牧场均已达产;首农兰考第二牧场、花花牛蒙牛合作在兰考建设的两个万头牧场有望年底前投产……通过项目带动,全省奶牛场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千头以上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占规模场比重分别达到66%、73%,比2020年分别提高12.1%、12.3%。
优质奶源基地的建设有效缓解了奶源不足的难题。河南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围绕奶业发展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促进种养加销一体化,实现产业三链同构、融合发展。
奶业振兴,苜蓿先行。作为“牧草之王”的苜蓿是奶牛的重要“口粮”。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四优四化”发展战略,围绕黄河滩区积极发展优质饲草尤其是苜蓿的种植。2021年,黄河滩区苜蓿种植面积已达9万亩,已经跻身全国十大苜蓿商品草生产基地行列。
在兰考县东坝头镇杨庄村,家住黄河南岸的雷欢胜有20多亩滩地。“种玉米、花生,忙活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钱。”2019年开始,雷欢胜把自家的地全部流转给田园牧歌公司种植苜蓿,租金一年两万元,自己在公司开夹包机,月工资五六千元。目前,兰考黄河滩区已发展苜蓿种植7万多亩,随着多个万头奶牛养殖场的投产使用,“滩内种好草,滩外养好牛”的美好画卷正在兰考徐徐展开。
与此同时,众多龙头乳企投资建厂、扩大产能,则进一步助力河南奶业全链发展,加快推进河南奶业振兴。
焦作蒙牛工厂5G智慧生产线上,智能AGV实现跨区域、跨楼栋、跨楼层自动搬运,码垛智能机器人又好又快……蒙牛焦作工厂一厂、二厂生产线共计62条,日产能约3000吨,产品涵盖蒙牛常温、低温、冰品、学生奶,预计到2023年,一厂、二厂整体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蒙牛、伊利、光明、三元、君乐宝等国内知名大型乳品龙头企业先后在河南投资建厂,持续扩规模、延链条,加速战略布局;河南省品牌乳品企业也正努力做大做强,花花牛、三色鸽、三剑客、博农等企业快速扩张,初步形成了十大奶业产业化集群。
走进花花牛郑州二七区马寨工厂,多条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产品经过灌装、密封、贴标、包装等工序后整齐摆放、“整装待发”,每天有300余吨鲜奶经过处理后进入千家万户。作为河南省最大的本土乳品加工龙头企业,花花牛60多年来植根中原沃土,深耕低温奶市场,全力提升产品品质,通过“国家优质乳工程”认证,企业实力持续增强,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花花牛一方面尝试将产品渠道下沉到市县的各社区、学校及农村市场等,探索“最后一百米”冷链配送服务模式,为基层人民提供最新鲜的优质乳品;另一方面,以河南为中心辐射周边七省的大中原地区,并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桥头堡逐步布局全国市场。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随着《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在全省范围内的落实,河南肉牛奶牛产业发展从量到质不断提升,已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以肉牛奶牛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为保障全国人民的“肉案子”“奶罐子”,河南将笃定前行。(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范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