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冬”这是养猪人独有的季节盼望,因为等到年底,大家团圆聚会的机会多了、酒席多了、腌腊多了整体猪价就抬上去了!
但今年的猪价走势不同以往,猪价非但没有上涨而且还降了不少,甚至有省份已跌破11元!11月23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11.63元/斤,已破12元/斤关口;而更需要养殖户警惕的是,当前猪价还有继续下降的危险。
信号1:猪肉供应猛增26%
从供给端来看,近期猪价波动幅度较大。养殖场户为兑现利润,出栏积极性有所提升,加之当前标肥价差开始收窄,前期二次育肥和压栏生猪出栏增多,短期供应有所增加。
随着这部分猪源冲入市场,增加的不仅是生猪数量,而因为育肥期延长的缘故,每头猪的猪肉供应量也会显著提高。
在大猪企出栏量增加、养殖户二次育肥出栏集中、生猪出栏体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年末的供应量到底增加了多少?根据卓创资讯监测得出:预估11-12月猪肉月度理论供应量较8-10月平均供应量或超过26%。
信号2:消费需求不及预期,仅增10%
历年来,年底的猪肉消费量都会有所提升,这一点可以从屠宰场的屠宰量变化看出。据卓创资讯监测,2018-2021年重点屠宰企业11-12月的日均屠宰量较8-10月增幅为9.56%。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11-12月的猪肉消费量,会比前几个月增长约10%。
消费不及预期,尤其是近期疫情散发,对部分地区消费影响较大,也使得腌腊等持续延后,后续消费涨幅受到明显影响。
另外今年的猪肉价格较高,也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效果,并且当猪肉价格越高的时候,牛羊鱼肉的性价比就得以凸显,最终影响猪肉的整体消费水平。所以预计11-12月份重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增幅难超10%。
信号3:猪价跌破心理防线
12元/斤,在很多人眼中,是具有极大的标志性意义。一个月前,猪价一路突破14元,现在降幅超过2元,也就意味着一头猪至少少赚500元,到手的利润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另外,12元的猪价,在很多人眼里,意味着生猪供应短缺的局面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周期进入到下半场,下行周期来了,14元以上的价格怕是很难见到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一旦养殖端认为猪价进入下跌周期,叠加当前生猪出栏体重高位,也就意味着前期积压的生猪要在春节前集中抛售,这个对于买方来说,无疑是屠企趁火打劫的最佳时机。
信号4:多家头部企业加大供应
我国规模化进程空前加速,其对市场行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前,国内中大型养殖企业10月生猪出栏计划的完成率在80%-120%不等,实际出栏数量略低于原计划。
对于上市猪企来说,业绩和数据决定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因此,11月、12月将迎来出栏高峰,数据为证,11月样本企业生猪出栏计划环比增幅6.86个百分点,即中大型养殖企业生猪出栏总量环比增幅或超7%。
11月初,牧原股份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告,公司现阶段商品猪销售均重在120kg左右,仔猪销售均重在10kg左右。由于春节假期期间生猪出栏销售会受到一定影响,生猪养殖企业通常会选择在春节前提升生猪出栏量。同时,猪肉消费具有较强的节假日效应,预计公司春节前的销售节奏会有一定提升。
信号5:市场占比20%-30%二次育肥计划出栏
今年八九月,行业掀起二次育肥潮,这部分猪源集中出栏时间基本在11月中旬至12月份。二次育肥猪源的集中出栏,不仅仅在数量上增加市场供应,而且由于出栏体重的提高,猪肉供应的增量也比较明显。
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部分省份已出栏猪源流入二次育肥市场的比例在20%-30%,9月份以来,生猪日均屠宰量持续维持低位,但猪价并未下降,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因为存在大量二次育肥,并未形成猪肉供应。
信号6:储备肉加大供应
储备肉在猪价上涨周期,对市场影响并不大;但在下行时,往往会成为屠企和养殖户博弈的工具。据了解,中央猪肉储备9月份共投放4次,10月份投放2次,最近一次是在11月4日,7次累计投放13.71万吨。放储频率和单次放出量均超过往年。
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密切关注生猪市场动态,继续择机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必要时还会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并指导各地同步投放地方储备。同时,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促进生猪价格尽快回归至合理区间。
养殖户如何应对?
后续猪价怎么走?我们可以从官方表态看出端倪,首先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11月15日表示,目前,生猪产能、生猪存栏保持总体稳定,生猪生产处在合理水平,而且从猪肉供给来看,都不支持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辛国昌表示,尽管价格有波动,但全国猪肉供应总体是充足的。去年9月份,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确定了能繁母猪存栏保持在4100万头左右的调控目标,今年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362万头,高于之前的产能调控方案,对保障猪肉供应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