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围绕牧原股份短债、共创制等负面声音持续不断。上月初,牧原股份内部实行承包制度、自育自繁自养模式或将调整的声音在网络传播,受此影响,二级市场出现连锁反应,国庆节后开盘首日股价遭遇巨震,当天(10月9日)报收35元/股,较上一个交易日下跌7.63%。
当天下午,管理层出面澄清表示,网上一些公号对公司试点内部承包制,作了不准确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解读。
牧原股份董秘秦军表示,牧原股份的“承包制”在内部称为共创、共享机制。“共创、共享机制没有改变牧原股份创立以来的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员工是牧原的员工,猪场和技术由牧原提供,员工在猪场内的生产场景和原来一样。”秦军表示。
这一表态并没有完全消除投资者疑虑,牧原股份价格仍在接连下挫,引发市场关注。
牧原股份管理层向时代周报记者重点介绍了共创制,并详细阐述了它出现的背景、目的和进展。秦军介绍称,“共创制”是在牧原已有激励机制上的一种延续和改进,目的是向内部挖掘潜能,引导有能力的员工竞聘接猪,充分执行新技术,把猪养得更好、成本更低、批次利润更高。
目前,“共创制”仍在试点阶段,截至10月末推行“共创制”的养殖单元1000余个,占牧原所有养殖单元总量1%左右。牧原养猪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朋介绍,目前70%参与“共创制”的养殖单元业绩表现正向,员工薪酬提升20%-30%。
“共创共享没有改变公司现有的生产方式,是创新内部激励方式。”秦军补充说。
受猪周期影响,年初以来,上市猪企持续亏损。今年三季度,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三大上市猪企的亏损分别为18.42亿元、45.30亿元、38.58亿元,亏损总额共计102.30亿元。
特别是牧原股份,近年来的负债规模持续走高,总负债从2020年的565.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049亿元,今年三季度又增长到113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59.68%。其中,短期借款占比较高,第三季度的短期借款为453.3亿元,约占总负债的40.08%,而同期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132.8亿元,偿债压力大。
关于短债问题,秦军近期公开表示,养殖企业短期债务比例高是行业特定现象。养殖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猪舍、存栏的商品猪等,这部分在资产负债表的占比很大,有一半以上。然而最大项资产不能成为传统意义上银行要求的合格抵押品,难以通过金额最大的资产获得抵押贷款。这决定养殖企业一般采取信用贷款获取流动资金,表现为中期和短期贷款为主。
秦军进一步称,短期债务不是一个大问题,关键问题是企业的长期持续盈利能力,对现金流提前规划。历史上看,只要资本开支控制在合理水平,养殖企业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最近两年资本开支有明显下降。公司生产经营创造的现金流足以覆盖债务周转需求。
同时,牧原股份首席财务官高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今年来,国有大行等金融机构对公司增加额度,在长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对公司发放了成本较低的资金。与公司合作的金融机构都坚信牧原股份有穿越周期低谷的能力,公司也在不影响现金流和运营的情况下,加深了与这些银行的合作,降低资金成本。
他进一步称,“实际上,今年是过去两年来,资金最宽裕的一段时间,我们可以从容的穿越猪周期,也足以支撑牧原穿越这段猪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也对终止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做了回应。秦军表示,相关事项终止主要与公司当前股价被低估、资金环境变充裕、适逢监管政策窗口期等因素相关。
他表示,公司终止GDR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其一是因为牧原股份近期股价明显低于其正常合理的投资价值,此时发行GDR,对股东利益有损害。同时,2023年牧原股份的资金环境较2022年、甚至2021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要更加宽松。另外,为维护市场健康发展,监管层近期对各类融资事项有一些调整,公司认为当下是政策窗口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我们认为发行GDR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客观条件不适合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再添花,但对于牧原股份正常的经营发展,不会造成任何影响。”秦军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