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养猪三巨头出栏量超亿头 微利时代“寡头”博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4-01-15  来源:🔗中国经营网💛1383
核心提示:这轮猪周期呈现出“深亏损、高负债、慢去化”特点。

此轮猪周期正在经历漫长的下行期,整个行业呈亏损状态。但是,头部企业依然保持扩张趋势。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A股养猪三巨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在2023年合计出栏量首次突破1亿头大关,各自出栏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规模猪企的快速扩张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之一。而它们凭借资金和融资优势,在行业亏损阶段并未果断减产,使得这轮猪周期呈现出“深亏损、高负债、慢去化”特点。

记者注意到,多家头部企业已经披露融资计划,并通过回笼资产及其他动作增加资金储备。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表示,2023年11月份,我国能繁母猪数量为4158万头。当该数字降至4100万头以下,行业上行周期或将开启。预计在2024年第二、三季度,整个行业将进入盈利期。

这也意味着,诸多规模企业和散户需综合评估自身资金链的安全程度,确保能够度过艰难阶段。

产能过剩引发行业亏损

养殖户崔永强在河南拥有一个年出栏三五百头的小型养猪场。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因猪价低迷,他经历了两次清圈。而周边原有的五六个养猪场,目前也只剩下了两家。

根据过往猪周期的经验,猪价下行阶段,散户率先退出几乎成为常态。况且,这一轮的亏损期较漫长。《农民日报》援引数据,2023年1—11月,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3元。2023年将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全年算总账亏损的年份,行业整体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高级分析师徐洪志告诉记者,生猪产能与能繁母猪数量密切相关。我国能繁母猪产能在2019年春季降幅超30%至3000万头以下。这使得当年生猪价格一度涨至40元/千克。巨大利润驱动多重力量介入养殖行业,并带动产能迅速回升,2020年已经恢复正常水平,至2021年6月达到4800万头的峰值,之后进入去产能阶段。

直至当下,整个养殖行业仍然产能过剩。扬翔股份副总裁高远飞曾撰文提到,我国已经形成的可用生猪产能约有年出栏10亿头的规模,而实际需求在7亿头左右。

“规模猪企扩张是此轮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徐洪志表示,2023年行业整体产能下降5%,降幅大约为5%,上市猪企产能整体仍是增加的。

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全年销售生猪数据分别为6381.6万头、2626.22万头、1768.24万头,合计已超1亿头。同时,三家企业的生猪销售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大北农、唐人神等企业在2023年的出栏量均已赶超上一年。

“2022年,20家上市猪企的销售量占全国比重的18.5%,2023年预计超过20%。并且,它们的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未来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结合目前的形势,行业存在规模化速度过快的问题,规模猪企的市场占有率应该稳一稳,不宜继续快速提升。”徐洪志说。

去产能缓慢背后

根据猪易网首席分析师静书的观察和调研,山东、河南等地散户退出比较明显,很多养殖户直接弃养,等待2024年猪价上行之后,再进行二次育肥。徐洪志也告诉记者,2023年行业去产能主要来自散户。其去产能幅度比规模企业大得多。

事实上,在过往多轮猪周期,散户进出带动整个产能上下波动。但是,本轮猪周期,产能增量更多源于规模猪企。而结合该类企业的出栏数量,它们在去产能的态度上较为模煳。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告诉记者,龙头企业的发展战略,受当前猪价的波动影响较小。它们去产能的可能性较小,更多是稳产。

“规模猪企去产能动作迟缓的逻辑是:熬死对手,产能整体下降,猪价回暖,自己可以凭借提前扩张的产能获取超额利润。所以很多规模猪企都在进行融资动作,就是为了保产能,等待行情回升。”徐洪志说。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年多时间中,牧原股份、新希望、温氏股份、天邦股份、巨星农牧等均有融资动作,包括定增募资、出售资产回笼资金等。

值得关注的是,很多企业在苦等行情的同时,自身负债率持续提升。西南证券研报显示,生猪养殖行业整体负债率由2021年年初的53.5%攀升至2023年第三季度时的68.3%。此外,由于生猪、仔猪价在2023年8月后持续下跌,第四季度行业负债率预计进一步提高。

当下,已有多家企业负债率超过七成。其中,正邦科技负债率达162.61%,傲农生物和天邦食品负债率均超80%。另有京基智农、华统股份、新希望、金新农、新五丰负债率超70%。

已有企业在这轮资本维度的竞争中掉队。正邦科技因债务危机已进行重整,同为江西民企的双胞胎在日前正式入主。傲农生物同样遭遇债务危机,并试图“卖身”大北农,但最终未能成行。失去资金优势的两家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削减产能的情况。

王祖力告诉记者,2023年11月,我国能繁母猪数量为4158万头。当数字降至4100万头以下,行业上行周期或将开启。预计在2024年第二、三季度,整个行业将进入盈利期。

这意味着,不愿大幅去产能的规模猪企要想摆脱亏损,需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坚持较长一段时间。

角力降本增效

对于生猪养殖行业来说,涨跌几乎成为常态。在过去若干年,踩准周期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比比皆是,亦有企业误判周期而遭遇退市、破产。

“赶上好行情,一年能赚三年的钱。赶上差行情,不仅一年白干,还能把前几年的利润亏进去。如果拉长线算账,其实利润真不算高。”崔永强说。

记者注意到,诸多龙头企业开始反思养猪行业的盈利能力。

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曾公开分享自己的观察。“生猪养殖行业存在周期利润,约正负10%。但红利是陷阱,不能把红利当成能力和实力。逐利有风险,莫当垫背者。”

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在2023年生猪产业论坛上提到,过去10年,20家上市猪企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4%。结合市场的波动风险,行业需要思考,机会与风险是否对等,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养猪是否值得投。

朱增勇告诉记者,在产能稳定、波动较小的前提下,生猪养殖即进入微利时代。“养殖业的特征本来就是长周期、微盈利。在一般情况下,出栏一头120千克肥猪,全年盈利水平在150—200元/年/头属于常态。”

“判断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主要依据是:产能过剩难以去化,猪价易跌难涨;同时养殖成本在疫情、环保、融资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居高不下。微利时代实际上是养殖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徐洪志说。

因此,越来越多的养殖企业开始在降本增效上角力。

据了解,多家头部企业在健康高效饲料和低蛋白日粮技术上角力,希望能够降低在饲料环节的成本。另外,牧原股份提出了“成本仍有600元下降空间”的战略;新希望召开“利润池挖掘工作会议”,提高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效率,向内要利润、要现金流;扬翔股份则是在楼房养猪上持续发力。

多位采访对象提到,未来养猪行业的竞争是多维度的,包括养殖技术、生物防控、管理效率、融资能力等,行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市场波动也会逐步变小,整个产业的盈利能力也会趋于平稳。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关键词: 养猪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