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南阳市新野县袁庄村,错落有致的蔬菜大棚与村庄连成一片,一幅和美乡村画卷缓缓铺开。张峰 摄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河南“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感恩奋进正当时。1月23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聚焦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对做好2025年河南“三农”工作划定重点。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根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省严守耕地红线,不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稳产提供了基础保障。要更好发挥高标准农田作用,坚持新建与提升改造并重,探索完善“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新模式,不仅要高标准建设,更要高效管理、充分利用,确保高标准农田真正“高”起来。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要把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摆在更重要位置,完善提升一批“平急两用”区域性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加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烘干设施等建设,确保关键时候用得上,让农业生产摆脱“靠天收”的局限,提高农业生产的韧性和稳定性。
各地实践证明,粮食增产仍有潜力和空间。2024年,我省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示范区建设小麦高产示范区601个、总面积734.2万亩,率先推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融合,平均亩产1208斤。要深入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澎湃科技、改革动力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河南聚焦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不断增添内生动力。
种业创新发展是稳产增产的核心驱动力和保障。我省小麦、花生、芝麻育种优势突出,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中原农谷建设,培育种业雁阵企业,构建全链条种业科技创新生态圈,发挥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同时,要聚焦关键农机装备、耕地质量等领域,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更多“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用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质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深化农村改革,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要有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起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回答好“谁来种地”的问题。要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抓重点、抓全面,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当前全省1286个乡镇、2.64万个行政村形成村庄规划初步成果。要因地制宜,推动乡村规划建设科学化。依据乡村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突出特色,避免“千村一面”。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突出党建引领,发挥科技优势,涵养文明乡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好农民增收关键
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三农”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当前我省农业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2家、居全国第2位,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57家、2024年前三季度增加值4.6%。但农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要坚持分类分级培育、链式盟式推进,强化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能级,书写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新业态新模式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助推农民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我省现已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6个、全国乡村旅游特色村45个。要找准拓展乡村多种功能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增强乡村自我“造血”能力。
同时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全链条发展、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助力农民稳定增收。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谋划“十五五”发展之年。作为农业农村大省,河南将锚定目标任务,扛稳责任担当,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省建设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记者 刘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