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若哲 胡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六大行动”,做强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建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农业专家作用,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河南要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把握战略机遇,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将农业产业发展置于产业变革的历史背景中、农业科技创新置于科技革命的宏观环境中考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构建完善农科教推融合、产学研用协同、纵横衔接紧密、体制机制顺畅、成果转化便捷、质量效益向好、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形成新的科技创新增长点、增长极,不断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上深度耦合,为现代农业发展持续赋能,不断提升农业综合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抓住两个关键点,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承载地
提高农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统筹推进高能级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基地和国家级研发、转化、创投综合体建设,加快壮大科技创新载体平台集群,着力打造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强策源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集中承载地。一是强力推进中原农谷提质提速建设。锚定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围绕种子、种苗、种畜禽创新研发,加快构建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圈,实现全种业领域覆盖、全产业链条发展。二是高质量推进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立足“农”“科”“高”功能定位,突出技术应用示范,在小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传统农区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
健全三个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完善和拓展创新链条,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深化农业科研体系改革。用好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以省市两级为重点的优势特色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形成以高校基础性研究、科研院所重大应用研究和企业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各级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攻关、合作共赢,多形式、多类型、多层面的农业科研体系,构筑安全可控的创新生态。二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功能。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完善体系、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实现各产业技术体系全覆盖、产业链岗位专家全覆盖、主产区综合技术试验站全覆盖,推动创新力量、创新任务、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突破关键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熟化配套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三是提升农技推广体系效能。整合省级农技推广机构力量,凝聚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队伍支撑,构建省市县三级农技推广机构横向协同、纵向联动机制,提升农业科技全过程全周期服务水平。
用好四个抓手,构筑农业创新领域先发优势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就要聚焦现代农业发展科技需求,加快战略科技力量重点培育,找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固底板、锻长板、补短板,在前瞻性、关键性创新领域构筑先发制胜优势。一是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遵循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农业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交叉融合技术研究,重点在生物技术、农机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原创基础理论、方法和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源头供给。二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着力巩固粮食、油料领域研发优势,加强果蔬、食用菌、中药材领域科研力量,补齐畜禽、水产、花木、茶叶领域弱项短板,主动对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种业振兴提升工程、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对标种业强省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打好种业翻身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三是加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和农业机械稳链强链。围绕农机农艺融合,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聚焦“一大一小”和智能化,推动大马力机械迭代升级,加大轻简型适用机具研发推广力度,推进智能化关键部件攻关等,加快农机装备向“大中小型兼备、绿色高效智能一体”迈进。四是持续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省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试点县建设。稳定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打造由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特聘农技员构成的县域高效能农技推广服务团队,畅通社会化市场化技术服务渠道,支撑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省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试点县建设,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县域示范标杆。
锚定五个目标,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就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新赛道风口,推进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高级化,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农业强省建设。一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系统集成,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加快构建适应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牵头的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二是人才队伍更加充实。发挥涉农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利用重大科研创新项目的牵引性作用,加强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引进、孵化。三是科研成果更加丰硕。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创新科研范式,抓重点、攻难点,力争在原创性、前瞻性科学技术上实现更多突破。重点围绕现代种养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力争在生物育种、新材料、新技术等重大领域研究方面,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100”的跨越。四是成果转化更加有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选题、立项机制和以产业发展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堵点,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痛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五是综合效益更加凸显。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既注重科技创新的物质产出,又注重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不断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作者分别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河南省农业农村科技教育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