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2日,有15家拥有生猪养殖业务的上市公司发布了1月份的销售数据。数据显示,大多数公司1月份商品猪销售均价环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商品猪销售均价的下滑也使得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比较关心。如何保证业绩的稳健发展是投资者追问的主要事项之一。综合来看,不过度关注价格波动,而是坚持成本领先的策略、加强内部管理以获取合理利润成企业共识。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分析师也认为,降低成本、稳健经营成为养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销售均价环比下滑
具体来看,多家企业在今年1月份商品猪销售均价环比有所下滑。例如,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12月份的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5.72元/公斤,2025年1月份则为15.36元/公斤;深圳市金新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12月份的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5.39元/公斤,2025年1月份则为15.36元/公斤;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股份”)2024年12月份的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5.89元/公斤,2025年1月份则为15.77元/公斤。
价格波动也让投资者颇为关注企业未来的利润获取能力,查阅多家养殖企业的1月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可知,面对行业周期和产品的价格波动,降低成本是行业共识。福建傲农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告中提及,积极推动生猪养殖产能优化工作,合理调整养殖布局、规模与品种结构,后续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持续降本”的策略,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能,切实推进降本工作。
山东卓创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邵瞧瞧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降低成本方面,养殖企业的主要措施,通常包括通过育种技术、动物营养技术的提升,提高母猪生产效率和生猪生长速度;通过加强生物安全防控降低猪病风险,提高各环节养殖成活率;通过公司+农户,以及不同的放养模式降低折旧均摊成本;通过高品质种源、猪苗的外采降低饲养环节的损失;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人效等多种方式。当然,不同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降本。”
行业未来仍有一定盈利空间
目前来看,养殖企业多维度提质降本也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王红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综合考虑养殖技术的优化和养殖成本的下降等因素,未来生猪养殖行业仍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王红炎同时提醒,随着头部企业的不断扩张和中小企业的退出或整合,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同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对养殖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司一直致力于成本管理,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和精益管理等手段,持续降低公司生产成本,确保公司养殖成本处于行业第一梯队。”温氏股份的公告提及,公司高度重视科研创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研体系。
近期,温氏股份成立创新委员会,完成创新顶层设计和人才储备,持续开展“强技提质”大行动,用科技和创新赋能企业持续发展。目前,公司内部均有立项和布局各项前沿科技,并持续推动技术应用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