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漯河市紧紧围绕动物检疫监管“强基固本 提质增效”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统一部署和要求,强化“三个抓手”,严把“三个关口”,有效推动动物检疫工作提水平、上台阶。漯河市动物检疫站先后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第九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被省动检总站评为河南省动物检疫工作先进单位。
一、强化队伍管理,严把履职素能关。把官方兽医培训管理作为提质增效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细。一是建立专班。成立由站长、书记为组长,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官方兽医绩效管理专班,把官方兽医管理列入班子周例会、月讲评重要内容,定期研判官方兽医履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整改措施,促进问题整改和效能提升;二是加强培训。明确专人负责线上培训,采取周通报、重点跟踪等措施查漏,全市232名官方兽医参训率、完训率、参考率和合格率均达到100%;每月举办《动检大讲堂》,结合党纪学习教育、群众身边不正之风专项整治,邀请市法院常务院长、省市劳模、单位骨干,正反两面开展作风技能培训和警示教育。全市组织培训23场次,培训人员767人次,印发警示教育材料600份;三是以赛促学。聚焦学习、业务、担当、法纪、善行、荣誉、先锋七个方面,开展“七榜”竞赛,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树立先进典型。在中国15个兽医日,联合市工会、市人社局举办技能竞赛,表扬一批技术能手和先进典型,组织官方兽医代表举行集中宣誓,变书面承诺为口头誓言,进一步增强官方兽医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强化机制创新,严把质效提升关。聚焦检疫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机制赋能。一是创新推行产地检疫“五个一”。围绕检疫申报点建设,每个申报点绘制一张动物检疫覆盖图,将检疫责任定位到场、精细到户、明确到人,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规模养殖场张贴一张动物检疫明白栏,公开检疫申报流程和监督举报电话,公示官方兽医责任人,实行动物检疫公开承诺服务;设立一个微信服务群,把辖区内养殖场全部纳入,搭建集法律政策宣讲、预约报检、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实现养殖场与官方兽医互动“零距离”;建立一套高效能工作制度,规定官方兽医与申报点绑定关联、24小时值班、检疫和执法衔接等37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实现检疫各环节有章可循;选派一支高素质队伍,优先把技术强、作风硬的官方兽医放在检疫第一线历练提升,为产地检疫有效开展提供坚强人力保障。二是强化屠宰检疫全过程风险监控。每个屠宰场设立官方兽医驻场检疫室、工作室,配备检疫操作台和必要的设施设备,按标准派驻官方兽医,明确组织框架,公示官方兽医和检疫流程,制定驻场检疫制度27条,设立入场查验监督、宰前检疫准宰、疫病快速筛查、同步检疫、瘦肉精监督检测、检疫结果处置等六个检疫岗位,定期组织轮岗,实现各岗位无缝对接、相互监督。强化疫病快速筛查,将荧光定量PCR、胶体金快速检测两项技术融入屠宰检疫流程,与入厂生猪批次建立对应关系,进一步提高屠宰检疫科学性、准确性、可追溯性。建立与屠宰场定期会商制度,对外购生猪进行风险研判,对检疫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并听取场方意见建议,共同推动屠宰检疫规范、有效;三是探索推进智慧监管。建设漯河市智慧动检综合监管平台,集电子养殖档案、畜禽运输车辆监管、无害化处理三位一体,通过手机、电脑等数据设备终端,随时随地实现畜禽生产、免疫、治疗、无害化处理等数据综合分析,对动物出栏及无害化处理远程监控,对运输车辆活动轨迹追踪追溯等,为动物检疫监管及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风险预警提供可靠、高效的数据技术支撑。
三、强化绩效评估,严把质效评估关。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把绩效评估作为动检工作闭环管理的重要举措。一是扎实开展网络稽查。建立稽查专报,加大稽查频次,将稽查情况列入“周交办、月讲评”内容,一周一稽查,两周一通报,一月一点评,推动问题整改。全年共抽查动物检疫证明287份,现场检疫照片546张,发现问题31处,整改率达到100%;二是深入开展“走流程、促提升”活动。按照“官方兽医学规程、业务科室定流程”,把检疫规程流程化、标准化;通过领导班子“走流程”,对标对表国家检疫规程,及时发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官方兽医不越位、不缺位、不乱为,全面检验检疫效能。全年共开展领导班子“走流程”6次,优化检疫流程17项。三是全面开展绩效考评。细化、量化省定绩效考评办法,坚持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把网络稽查、领导班子走流程等情况,以及县区信息报送、队伍培训、证章标志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追溯管理等进行日常记录性评价;把县区自评和市级统一组织、县区交叉互查作为全年考评的重要依据,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促进全市动物检疫效能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