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美方做法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方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既损害美国自身利益,也危及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供链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之前,货物已从启运地启运,并于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至2025年5月13日24时进口的,不加征此次加征的关税。
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单边关税措施,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通过磋商解决贸易分歧。
面对美国挥舞的“对等关税”大棒,中国果断且积极地作出应对举措,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 34%关税。此前在 3 月份,中国已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 10% - 15%的关税,在此基础上,4 月进一步加征 34%关税。经过这两次加征关税后,部分农产品面临的加征关税幅度如下:
鸡肉、小麦、玉米、棉花这几种农产品,累计加征关税达到 49%;大豆、高粱、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等农产品,累计加征关税幅度为 44%。
在此背景下,这一系列关税举措对我国畜牧业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一、饲料成本显著上涨,行业承压加剧
1、大豆进口成本攀升
中国畜牧业对进口大豆依赖度高达80%,其中美国大豆占进口总量的21.1%。
加征34%关税后,美国大豆到岸成本每吨将增加约1470元,与巴西大豆价差扩大至531元/吨。
短期内转向南美采购可能面临物流瓶颈(如巴西港口拥堵)和升水压力,预计豆粕价格将上涨30%,导致育肥猪成本增加约200元/头,中小养殖户现金流承压,加速行业出清。
2、玉米及替代品成本联动上涨
美国高粱、玉米等饲料替代品关税加征后,能量饲料整体成本抬升。
例如,美国高粱占中国进口量的65.7%,转向澳大利亚或阿根廷采购可能因产能有限推高价格10%-20%。
国内玉米库存处于低位,叠加进口成本压力,玉米价格可能进一步反弹,全价饲料成本预计上涨2%-3%。
二、畜禽产品价格短期波动,长期趋稳
1、猪价阶段性反弹
中国自美进口猪肉占比约18%,加税后美国猪肉价格竞争力下降44%,低价进口肉减少将缓解国内市场压制效应,叠加饲料成本传导,猪价或止跌回升。
但国内生猪产能充足(2024年进口仅占消费4%),长期供应预计通过巴西、西班牙等多元化渠道补充。
2、牛肉市场加速去美国化
美国对华牛肉出口已从每月2000吨降至54吨,中国转向巴西、阿根廷进口,并推进肉牛养殖政策(如云南“粮改饲”),预计能繁母牛存栏增速超8%。
3、禽类出口潜在机遇
白羽肉鸡可能受益于关税反制,抢占日本、中东市场,但需突破检疫壁垒,预计2024年出口增量约15万吨。
三、行业结构调整加速
1、中小养殖场退出压力
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60%-75%,若全价饲料价格完全转嫁,生猪育肥成本将增加150-200元/头,家禽养殖成本上升7%-10%,中小养殖户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CR10或从48%增至55%)。
2、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布局
牧原等企业自建饲料厂比例达80%-85%,并向大豆压榨环节延伸,通过垂直供应链对冲成本风险。
同时,转基因玉米试点(2000万亩)和节粮型肉鸡推广(3亿羽)等技术应用降低饲料消耗。
四、政策与技术应对
1、国产替代与自给率提升
东北地区计划恢复大豆种植面积至7000万亩,结合“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升蛋白自给率3%-5%。
推广菜籽粕、葵花粕等替代蛋白,稻谷定向拍卖超2000万吨用于饲料生产。
2、国际贸易多元化
扩大与俄罗斯、乌克兰谷物贸易(如中俄小麦进口量2024年翻倍至120万吨),并加速与南美供应链合作。
五、风险与挑战
1、物流与天气风险
南美大豆主产区干旱或洪涝可能加剧供应紧张,巴西物流瓶颈可能导致到港延迟,放大季节性价格波动。
2、疫病与国际贸易摩擦
非洲猪瘟(ASF)复发风险可能冲击养殖业稳定性,中美关税博弈若持续,可能扰乱全球供应链并推升替代成本(如欧盟猪肉防疫风险)。
六、总结
此次关税政策短期内推高养殖成本并加剧行业洗牌,但长期倒逼国内畜牧业向高效、低依赖模式转型。
建议关注头部企业的成本控制(如套期保值策略)和生物育种技术突破,同时警惕极端天气与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