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4月13日 星期日 11时59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行业动态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中美贸易战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哪些挑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4-10  来源:🔗种猪网  💛381

2018年3月8日,特朗普签署钢铝关税行政令,针对全球(包括中国)的钢铁和铝产品。

2018年7月6日,美国对首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战进入实质性对抗阶段。

2025年2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

2025年3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自3月4日起对中国输美产品再次加征10%关税,中国迅速反击,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对等关税”。4月8日,美国政府宣布将此前发布的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对等关税”进一步提高50%至84%。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4月9日发布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84%关税。

10%+10%+34%+50%,面对美国104%的关税威胁,中方强硬回应:奉陪到底!

至此,中美贸易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中美贸易战发生的根源是复杂的,既有经济利益的冲突,也有政治、战略和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养猪业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1中美贸易战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哪些挑战?

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爆发以来,对全球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养猪业作为高度依赖进口饲料原料和技术的产业,也面临了多方面的挑战。

1.1养殖成本上升

美国是中国大豆的重要进口来源国之一,贸易战导致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使得进口美国大豆的成本大幅增加。大豆是生产豆粕的主要原料,而豆粕是猪饲料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饲料成本上升。虽然中国对玉米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且国内玉米产量较高,但贸易战仍可能影响玉米的进口结构和价格预期,进而对饲料成本产生间接影响。高粱在饲料原料中对玉米有一定的替代性,中国曾大量进口美国高粱,贸易战导致对美国高粱加征关税,其进口价格上升,使得饲料企业在使用高粱作为替代原料时成本增加,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饲料成本的大幅上涨对中小养殖户的冲击较大,他们资金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甚至出现亏损,许多中小养殖户被迫退出市场。而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和采购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市场份额逐渐向大型企业集中。

1.2种猪进口和技术合作受阻

中国部分优质种猪依赖美国进口,如杜洛克、长白猪等。贸易战导致进口流程复杂化,检疫和关税成本增加,导致进口成本大幅上升,一些小型养殖场因无法承受高昂的成本而放弃从美国引种计划。这不仅影响了养殖场的短期运营成本,还可能使国内育种工作难以获取最新的优质基因资源,导致育种进程放缓。此外,美国在疫病防控技术等领域具有优势,贸易战可能限制技术合作。

1.3养猪设备出口受阻

美国是中国养猪设备的重要出口市场之一。贸易战期间,美国对中国金属加工产品加征关税,虽然养猪设备未在第一批加税名单中,但随着贸易战升级,相关钢铁制品等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养猪设备制造商成本增加。此外,中国对美国猪肉加征关税,也影响了美国养猪场的投产和扩建信心,导致很多猪场延迟开工甚至取消计划,进而减少了对中国养猪设备的进口需求,影响了中国养猪设备供应商的出口业务。

1.4猪肉出口市场萎缩

中国对美猪肉加征关税将引起美国猪肉对华出口量的下降,但中国国内猪肉需求主要通过自给满足,影响有限。但全球农产品贸易链紊乱导致的国际市场波动,可能影响中国猪肉加工企业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的出口竞争力。

2中美贸易战下,养猪业机遇>挑战

中美贸易战给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但深层次下蕴含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及挖掘。

2.1为国内养猪企业提供更大市场空间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猪肉总量为58万吨,占全年猪肉进口量的18%。2025年1-2月,从美国进口的猪肉及猪杂数量仅为6.7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将继续下滑。美国猪肉的进口成本大幅增加,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将大幅下降。进口减少后,国内猪肉市场的供应缺口需要由本土产能填补,这为国内养猪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2.2促进生猪价格短时上涨

受贸易战下关税政策影响,近期养殖端出栏量明显下降,出栏体重继续增加,猪价格相对偏强,激起养殖端对后市看涨预期,导致生猪供应进一步延后,助推生猪价格的短期上涨。随着后续冻肉库存的进一步提升,将支撑生猪价格持续偏强。

2.3推动饲料原料多元化与技术创新

贸易战将推动中国加速大豆、玉米等饲料原料进口来源多元化,如扩大巴西、阿根廷、俄罗斯进口,同时鼓励国内替代作物种植,如推广高粱、大麦、木薯等替代饲料。企业将加大低蛋白日粮技术研发,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降低豆粕用量。例如,2020年中国提出“豆粕减量替代行动”,部分企业已将豆粕占比从20%降至15%以下,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2.4种猪育种自主化提速

贸易战叠加非洲猪瘟疫情暴露了中国过度依赖进口种猪的风险,加速“华系种猪”培育迫在眉睫。尤其国内头部养猪企业,如牧原、温氏、新希望已经加速了本土育种技术攻关,通过头部养猪企业的引领,我国有望逐步减少对美国种猪的依赖。此外,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生物科技的应用正逐步加快,部分企业已实现种猪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本降低30%以上。

2.5推动养猪业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

贸易战会引发养猪企业成本波动,促使企业加速引入智能化养猪设备和数字化管理平台,降低人工成本并提升效率。同时,借助大数据预测饲料价格波动、疫病风险和市场供需,帮助养殖主体科学决策。例如,一些集团养猪企业已经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优化原料采购,降低贸易战期间的成本波动影响。

2.6规模化养殖与产业链加速整合

中小散户因成本压力和疫病风险加速退出,大型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快速扩张。例如,2023年中国生猪养殖前10强企业市占率已超过20%,相较2018年不足10%有很大幅度提升。企业向上游延伸至饲料生产、种猪育种,向下游拓展屠宰、冷链和品牌化销售,形成全产业链闭环,增强抗风险能力。

2.7推进绿色养殖与可持续发展

贸易战或将促进国家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补贴,推动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技术应用,降低环保成本。欧盟碳关税等国际压力倒逼中国养猪业探索减排路径,如减少饲料碳排放、优化粪污处理,未来可能通过碳交易获取额外收益。

2.8国际供应链重构与新市场开拓

中美贸易战或将促进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促进中国与俄罗斯、中亚等国农业合作深化,进口俄罗斯大豆、玉米成本低于美国,同时向东南亚出口猪肉制品。中国在非洲猪瘟防控、规模化养殖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和服务,开辟新的效益增长点。

3中国养猪业有望成为全球产业链主动塑造者

中美贸易战通过倒逼自主创新、加速行业整合、推动技术革命,为中国养猪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优先”提供了动力。未来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国产替代:种猪、饲料、设备逐步实现自主可控;

-高效集约:数字化和规模化成为核心竞争力;

-绿色品牌:环保与低碳技术塑造差异化优势。

短期阵痛换来了长期竞争力提升,中国养猪业有望从“贸易战被动应对者”转型为“全球产业链主动塑造者”。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