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猪肉产量占全球半壁江山,生猪产业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中国种猪数量和质量不断刷新纪录,生猪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猪年出栏量从1950年的6000万头增长至如今的7亿多头,人民群众从没肉吃到顿顿有肉,再到如今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取得如此傲人成绩,我国从2009年起开始实施的生猪遗传改良可谓功不可没。
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前,我国生猪育种体系不完善,企业育种积极性不高,种猪质量参差不齐,生猪生产效率总体偏低,生产性能徘徊不前。
自我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以来,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等瘦肉型猪为重点,生猪遗传改良取得了明显进展,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育种体系,种群生产性能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应用基因组选择等先进技术,定期发布遗传评估报告,开启了生猪遗传改良的新征程。
育种的根本在于不断地进行测定和记录,通过各种评估方式选留最优秀的种畜禽,淘汰性能相对较低的种畜禽。
日前,记者走进广东省云浮市温氏畜禽种业创新中心。窗明几净的实验室里紧张而忙碌,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剪切猪耳部样本进行检测,另一名工作人员将一个长方形芯片放入仪器开始分析基因型。早在2005年,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通过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等传统育种方式,培育出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的配套系。
“生产性能测定主要关注日增重、达120公斤体重日龄、眼肌深度、背膘厚和瘦肉率等数据,但效率不够高,育种质量也有瓶颈。”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蔡更元介绍说,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建立五系杂交配套新模式,利用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生猪育种效率。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可以直接根据已知的大量基因位点来判断猪在生长性能、抗病、抗应激等各方面是否优秀。在筛选优秀种猪的过程中,利用生猪育种芯片,通过实验室的基因组检测在几天内就能知道一头猪的好坏,不需要像传统方式那样等猪慢慢生长,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选育的效率。
“全基因组选择就像一张网,在仔猪断奶前进行早期检测,能够直接筛掉至少40%不够优秀的猪,剩下60%再进行持续的生产性能测定,不但减少了测定的工作量,也能让种猪后期测定成本节约30%以上。”蔡更元说。
想要在育种过程中使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育种芯片是关键工具。过去20多年,生猪育种芯片技术被两家国外企业垄断。受制于国外企业对中国育种芯片市场采取“高定价”“高门槛”的商业垄断,我国育种行业的分子检测渗透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在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院士团队牵头下,结合12家高校(科研院所)最新科研成果,“中芯一号”猪育种基因芯片被设计出来,该芯片包括了家猪影响脊椎数量、肉的品质、胴体长度、抗病能力、毛色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国家发明专利因果基因位点,2017年起在全国24个生猪主产省份持续推广应用,2024年入选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在“中芯一号”的基础上,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团队、温氏集团、苏州拉索生物芯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出国产固相猪育种芯片,使生猪基因组信息的检测成本大幅降低90%,并实现设计、生产、制造环节100%在国内完成。
2009年以来,随着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我国猪育种个体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在表型选择方面,79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购置猪自动饲喂测定站8275台(套);全部的核心场使用B超仪进行背膘测定。在基因组选择方面,截至2024年底,“全国种猪基因组遗传评估系统”累计收集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种猪芯片数据7.3万头,全国累计评估种猪约328万头。在遗传评估方面,我国自主开发了PIBLUP、HIBLUP等国产育种软件,经历了简单表型选择、综合育种值选择和基因组选择三个重要阶段,并逐步向分子设计育种方向迈进。
“种业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时间越久我就越发现智慧化和大数据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储备了100万头猪的出生登记,10多万张育种芯片的数据,这么庞大的数据量要怎么挖掘其背后的价值呢?”赤峰家育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区健丽说,该企业后来应用了一套生产管理和育种分析软件。在硬件方面,家育种业的种猪场添加了各种自动化测量设备,以获取场内温湿度、二氧化碳、猪体重等各类数据。
在家育种业,每一头猪都会有3张卡用来记录它的数据:一张系谱卡,记录它的父母代等情况;一张健康卡,记录它的病史及健康状况;一张生长性能测定卡,记录它的料肉比、日增重等性能数据。
“有了这些数据,通过大数据的筛选,我们就能把有不同优势的种猪分类出来,形成几个系列。这样一方面可以按猪的特点特长再持续选育,另一方面也方便下游育肥企业选择与应用。”毛区健丽说。
她举了个例子,比如下游企业想要节粮型的猪,那就把料肉比低于2.4的猪筛选出来。如果对方想要高产母猪,就筛选产仔数多、有效乳头数多的猪。如果对方是食品企业的自有养猪场,就筛选出肌间脂肪高、肉很香的猪。
“在育种4.0时代,关键是如何用智能化手段进行选种选配,在种猪选育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最好的营养、最严格的疫病防控,减少人为干预,给种猪最接近理想状态的生存环境,才能尽可能多地释放种猪的生长潜能,这就需要育种企业有智能化管理的能力,有精准获取数据的能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剑锋认为。
“全产业链育种是我国种业推进的方向。”刘剑锋介绍说,全产业链联合育种是指整合生猪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群、扩繁群、商品群乃至屠宰加工信息,进行一体化的育种规划和生产管理,目的是整合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让育种端优秀种猪基因能最快地扩散到商品群;扩繁群、商品群的性能信息快速反馈到育种端,从而指导育种。
据刘剑锋介绍,当前我国生猪种业以纯种种猪性能的选育提升为导向,未来将逐渐转变为以商品猪效益最大化为导向,全产业链育种技术将在其中发挥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在全产业链育种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将快速渗透和应用到全产业链育种的各个方面。在表型采集、遗传评估等方面,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大数据计算等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同时,全产业链育种与传统纯种育种相比,将实现育种数据量指数级的增长。全国畜牧总站正在建设全产业链育种群、扩繁群、商品群一体化的智能化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打通各类群体的信息孤岛,这是实现全产业链育种的前提条件。
2021年,为进一步加快生猪遗传改良,推动生猪种业振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包括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在内的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的总体思路、核心目标、主要任务和技术路线。
推动生猪遗传改良离不开企业的持续测定,截至2024年底,广西扬翔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累计测定11.5万余头;赤峰家育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完成种猪生长性能有效测定15.2万余头。国家猪遗传评估中心累计收集种猪登记数据近2077万条,生长性能测定697.2万头,繁殖记录307.4万条。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核心育种群、扩繁群、商品群为主线的良种繁育体系,以生产性能测定中心、遗传评估中心、遗传改良计划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各级技术支撑单位等为保障的遗传改良组织体系,生猪育种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截至2024年,全国有种猪场4339个,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4078万头左右;有瘦肉型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87家、地方或培育品种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13家、国家核心种公猪站8家;有武汉、广州、重庆3个部级种猪测定中心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等10多个省级种猪测定中心,积极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物质质量检测。
随着我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持续实施,我国生猪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与15年前相比,核心场种猪达120公斤日龄缩短了15天,总产仔数提高了3头左右。据了解,福建省福清市永诚畜牧有限公司2009年引种后,至今16年没有引种,持续开展了11个世代的本土化选育提高,到2024年,其杜洛克公猪达120公斤日龄为152.53天,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1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从国外引种约1万头,占核心群母猪存栏量的5%左右,一般认为属于正常遗传交流范围。截至2024年底,全国瘦肉型猪核心育种群母猪存栏为16.76万头,年可提供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种猪约100万头。温氏、德康、扬翔、史记等育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稳住了种源自主可控的基本盘。综合分析研判,我国瘦肉型猪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90%以上。
全国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立足产业需求,加强技术攻关合作,搭建新技术研发平台,加快新技术全面应用,提高生猪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升遗传改良效率,大幅降低育种成本。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全产业链育种,增加扩繁群、商品群等辅助选择信息,进一步提高育种群选择的精准性。加强疫病净化和抗病育种,大幅提高种猪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核心种公猪站生物净化。大力推进利益共享的育种组织模式创新,完善遗传评估体系,建立核心育种场动态管理机制,提升评估结果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