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对外界介绍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有关情况。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畜牧业司长马有祥、渔业局副局长李书民共同出席,回答了外界的多项疑问。在他们的回答内容中,谈及了养殖业共同关注的畜禽养殖场关停、禁养限养政策、畜禽粪污治理等热点话题。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是什么
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提到,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粮食连年丰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供给充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偏低,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伴随而来,成为当前农业生态资源环境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农业部在2015年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农业部进一步聚焦重点和关键,启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
关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实施这一行动就是为了解决我国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水平较低的问题,全面打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专门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聚焦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现有各种项目,重点支持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建设;聚焦规模养殖场户,建设全国性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信息直联直报平台,实现精准支持、精准管理、精准服务;成立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科技创新联盟,总结提炼有效模式,指导地方和规模养殖场科学治理畜禽粪污。通过这一行动的实施,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基本解决大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
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既关系农业本身绿色发展,又关系整个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是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下一步,农业部将会同省级农业部门,以“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为抓手,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禁养限养政策下,如何统筹畜牧与环境协调发展
问:近两年出于保护本地环境的目的一些地区划定了“禁养区”,关停畜禽养殖场,同时国外的畜产品进口持续增加。在这样一消一涨的情况下,农业部如何统筹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农业部畜牧业司长马有祥:近年来,畜禽粪污日益受到诟病,在一些地方或者一些人看来,一提到畜牧业想到的就是脏乱差,就是臭气熏天。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不应该忘记畜牧业为城乡居民肉蛋奶供应提供有力保障,为农民增收、保障就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是畜牧业的基本面或者说是根本。
畜禽粪污是规模养殖带来的副产物,可以说是发展中的问题,如果畜牧业没有改革开放这30多年的发展,畜牧业的污染基本上不存在。大家原来都是分散养殖,一家一户养几头猪,都还田了。现在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已经达到56%,多半我们吃的肉蛋奶都是规模养殖场生产出来的,相对于传统的家家户户的分散养殖,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资源转化率和畜禽生产率还是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抗风险能力、综合竞争能力,可以说都是革命性的提高。但是规模养殖场在产生规模效益的同时,确实也产生了相当规模的粪污。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是第一。
第二,农业发展了,大规模化肥的使用,原来的有机肥变成了被嫌弃的粪污。同时随着专业化分工发展,养猪的不种地,种地的不养猪,客观阻断了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的通道。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有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如果简单的关停养殖场、禁养限养,它不是发展,那是不发展。如果每个乡、每个县都这么想、都这么做,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没有臭、没有污染,但也没有肉吃了。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不能简单一关了之。畜禽粪污是重要的资源,是利用的问题。培肥地力,发展有机农业离不开有机肥,畜禽粪污也是清洁能源的重要原料,沼气发电等都可以以畜禽粪污为原料,这些都完全契合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
农业部一直重视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就提出了畜牧业发展要保供给、保安全、保生产并重,要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畜牧业。
具体工作中,在三方面做好统筹。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做好统筹,坚持保供给、保生态、保安全三者并重。在畜牧业发展中解决粪污污染问题,通过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更高质量的发展,用绿色发展的办法推动畜牧业提档升级。我们既不能无视养殖污染而单纯地追求畜牧业发展,也不能不顾历史发展阶段和基本条件,对养殖场一关了之、一禁了之。畜牧业发展是长期历史形成的,造成的问题也是长期形成的,所以我们提出来对于一些养殖场要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在环保方面不能简单的今天提要求,明天就要达到,这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刚才讲到的一禁了之、一关了之,在一些地方特别突出,这是需要提醒注意的。
第二,在工作部署上要统筹。无论是“十三五”规划还是年度工作安排,无论是政策设计,还是投资安排,我们都注意做到保供给和保环境的协调平衡,既支持畜牧业转型升级,又考虑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既有划定“禁养区”的要求,也有养殖区域调整优化的措施。既支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又开展绿色发展示范创建。既考虑“为养而种”,也考虑“为种而养”,实现新型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关系。
第三,在工作责任落实上要统筹。要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又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这两个责任是一体的。
关于生猪布局调整的问题,大家知道,南方水网地区因为水环境相对比较敏感,承载能力相对有限,养殖和水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所以,2015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指导南方水网地区根据土地承载能力科学确定适宜养殖规模。也制定发布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引导生猪生产向东北等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现在看生猪北上趋势非常明显,大量生猪养殖向东北以及内蒙四省区转移,东北地区发展有基础、有资源、有空间,是承接生猪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下一步,农业部将立足全国生猪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把东北地区打造成全国猪肉产品重要供应基地,真正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闻弦歌知雅意 发布会的深意你读懂了吗
就像发布会上所说的,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为人民提供了丰裕的农产品供给。与此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针对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农业部制定了此次“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主题,从五个方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正是这五大行动之一,也是与生猪养殖行业关联最为紧密的一大行动。
根据农业部新闻发言人的表述,2017年中央财政会安排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可见在今年,农业部对粪污资源利用的关注依然高涨,而且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农业部还有意成立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科技创新联盟,让畜禽资源化利用从以前地方政府和养殖场的单打独斗拔高到有指挥、有参照的团体行动,给予地方和规模养殖场在技术知识和模式参考上的帮助。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推进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目前来看,各地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的建设相对较为迅速,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也有了一定提升,而农业部有更高的目标: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基本解决大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如今已经是2017年,要在三年后达到“基本解决”的目标,还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除了粪污治理的硬性目标,对生猪养殖行业而言,业内人士最挂心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从2014年起持续不断的禁养限养政策。为了整治畜禽粪污问题,环保部、农业部在各地划定了禁养限养区,关停、拆迁区域内养殖场,南方大量猪场受到影响,部分县市生猪养殖量因此下降一半有余。从上文中可以看到,针对这一客观情况,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强调:如果简单的关停养殖场、禁养限养,它不是发展,那是不发展。这背后的深意是:农业部推行这一政策,不是为了将养殖场简单地一关了之,禁养限养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其深层的目的是保护环境资源,治理畜禽粪污污染,推动粪污有机肥利用,鼓励种养循环、农牧结合,达到绿色发展的目的。而绝非对区域内的养殖场“一刀切”。
农业部的这一深意其实很好理解,数量繁多的大大小小养殖场为人民提供着充裕的肉产品,如果不是合理调整养殖布局,而是简单粗暴地关猪场、拆猪场,那么生猪养殖量必然会大幅下降,猪肉供应量不足,进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也伤害养殖户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要正确地理解禁养限养政策,更关键的是,各地政府要深入认识政策本意,正确执行政策理念。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水网密集、地理复杂的地区,能容纳的生猪养殖量相对较小,粪污资源化利用能争取到的空间也有限。2015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和后续发布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正是为了优化生猪养殖的区域布局,让生猪北上,解放南方环境压力。在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透露的意向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有大量新增的生猪养殖场,今后,东北地区将成为农业部的重点打造对象和支持对象,成为全国猪肉产品重要供应基地。近期大量养殖集团纷纷选择在东北投建万头猪场,正是政策倾斜下企业的主动选择,而今后这一趋势还会更加明显。东北地区很有可能会成为养猪人的新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