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定下了明确期限,表示要在今年7月16号前实现美国牛肉输华。为此,上海《劳动报》记者走访沪上市场了解眼下进口牛肉购买行情,同时,沪上相关进口生鲜供应商也正闻风坐等官方贸易细则出台。部分餐饮企业则表示澳大利亚进口牛肉一家独大、价格逐年上涨局面或被打破。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进口“美国牛肉”,开放进口打破澳牛等进口牛肉逐年涨价、走私牛肉猖獗,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国内舆论却存在一些异议,甚至误认为开放美国牛肉是向特朗普“示好”,不少人仍抱着“某一方吃亏、某一方获益”的零和博弈思维。
笔者认为,进口“美国牛肉”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美国作为“交换”也要进口中国的熟鸡肉等,现代国际贸易早已告别传统的“重商主义”(鼓励多出口、少进口)旧观念,简单消极抵制进口来保护本国市场早已被“交换”和“互惠”思维所替代。中美只有在相互博弈、相互合作、相互妥协的合作性博弈之下才能实现“双赢”的可能。
美国牛肉的禁令始于2003年,美国牛肉和牛肉产品被检测出“疯牛病”感染。但经过长达14年的观察,美国“疯牛病”疫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日本、南非、韩国、巴西、沙特等多个国家均解除了相关禁令。
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走私牛肉”是对价格的一种“救济”方式,当然这种“救济”除了价格以外,于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国家经济秩序是百害无一利的,某种程度上也或多或少“架空”了美国牛肉进口禁令。中国的走私牛肉市场非常庞大,甚至超过了进口牛肉的总量,其中大部分价格低廉的“美国牛肉”,经新西兰、越南等渠道走私到国内。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养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实最首当其冲的反而是中国市场上的走私进口牛肉。目前走私牛肉价格在40元每公斤,还是比美国牛肉高。
还可以预见的是,美国牛肉今后必将与澳洲牛肉、风头正盛的南美牛肉在进行激烈的“三国演义”,价格战、质量战的“硝烟”不可避免,那时最大的赢家一定属于中国消费者和“吃货”们。
要说中国牛肉产业一点影响都没有也是不客观的。这涉及到国际贸易中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中国牛肉产业相对美国牛肉大国而言是绝对的“幼稚产业”。但是否进行“幼稚产业保护”要对保护成本和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进行比较,对保护成本大于预期利润的产业进行保护是得不偿失,该产业就不能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换言之,保护后能不能自立、能不能获得持久的比较优势,产业利益与公众长远福利的权衡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即便如此,在实践中“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仍受到诸多质疑。“温室里的花朵”也同样普遍存在于“幼稚产业保护”当中,襁褓中的婴儿也需要抱到室外去“晒晒太阳”,产业是“竞争”中成长的,而不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彩电、冰箱等产业面临国际巨头的“挤压”,反而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
贸易会促使国际分工日趋专业化,重点发展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提升总的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我国牛肉产业在过去的长达14年美国牛肉禁令中,产业竞争能力并未因此而得到显著提升。我国牛肉产业迎接“危机”,以“美国牛肉”为师并真正经历一些市场的摔打,或许不是一件坏事。
“交换”和“互惠”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石。即便是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的“重商主义”也变得“开明”“进取”起来。“开明的重商主义”虽然仍坚持“出口有益,进口有害”的观点,但在保持贸易顺差的前提下同时增加金科和出口都是有益的;“进取性贸易保护主义”虽然仍坚持“保护强化贸易地位”,但已不是简单消极抵制进口来保护本国市场,而是积极地鼓励出口扩张来促进国内增长。即便不说“和气生财”这样空泛的大道理,也对持有国际贸易零和博弈思维的人极具现实启发意义。
我们还应该看到,笑纳“美国牛肉”,对我国牛肉产业影响并不是很大、面也不是很广,农民还可以在现代农业结构调中获得更好的充分就业,对中国而言是“礼轻”,但对牛肉大国美国、对特朗普而言却是“义重”。为此,特朗普忍不住表态称“中国允许进口美国牛肉才是真正的新闻”,其实“美国将开放从中国进口熟制禽肉”也是“真正的新闻”,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中国的鸡肉在国际市场上也很有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中美之间更多的“交换”与“互惠”,而不是传闻的对抗甚至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