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牛专家齐聚世界牦牛之都共议振兴牦牛金点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7-08-07  来源:🔗互联网  💛2059
核心提示:央广网北京8月5日消息(记者凌晨 实习记者仁青卓玛)各行各业设定的新目标都在不断递进,国内致力于研究牛业和市场并为此默默奉

央广网北京8月5日消息(记者凌晨 实习记者仁青卓玛)各行各业设定的新目标都在不断递进,国内致力于研究牛业和市场并为此默默奉献的162位专家学者,于此间齐聚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海东市,琢磨如何让“牦牛产业”能够真正“牛”起来的奇思妙想,以求获得“金点子”。

据资料显示,全世界牦牛的数量至少在1500万头,其中1400万头在中国,(青海488万头,西藏390万头,四川310万头,甘肃88万头,新疆17万头、云南5万头,青海省的牦牛又以玉树为多,占存栏的38.64%)。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现任青海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诚请与会专家学者“为做大、做强、做精青海牦牛产业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为促进全国肉牛牦牛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王玉虎坚信:“立足青海独特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帮助支持,牦牛产业一定会做大做强、一定会’牛’起来。”

牦牛,藏语叫雅客,世界通称“yak”,是除了人类外,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也是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的特有珍稀牛种之一。专家考证,原始牦牛在距今三百多万年前的更新世生存,广布于欧亚大陆东北部。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并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演化为现代牦牛。

据介绍,我国于2009年启动了“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两年之后,增加了牦牛项,将其调整为“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4日在青海省海东市举行的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七届技术交流会暨牦牛产业高峰论坛上,首席科学家曹兵海说:“肉牛牦牛产业体系之所以得到国家的认可和高度重视,跟生猪并列第一体系,是实力和需求决定的,全国现在建有29个试验站。在体系建设方面,国家农业部将向专家和站长颁发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章的证书。”

专家马清德通过PPT向与会者展示了牦牛在全球、中国各地的分布情况及现状,及目前各地政府投资针对养牛业研究和尝试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通过设施暖棚圈养,解决“温”的问题。推广高效养殖技术,解决母牛冬春“吃不饱”的问题,实现“一年一胎”。通过犊牛全哺乳技术,解决“人犊争奶”的问题。通过舍饲育肥,解决“出栏慢”的问题。

近几年,围绕着牦牛构建的肉品、牦牛绒、牦牛骨、牦牛奶、生物制品、旅游纪念品产业体系已见雏形。例如,青海省现有140多个牦牛肉品牌和20多个龙头加工企业,该省从1995年开发出第一件牛绒衫,使得牛绒衫热迅速在全国蔓延,形成了牦牛绒产业。但是,如何做大做强始终困扰着各地的实体企业和各级政府。例如,青海省已有10余家企业聚集生物产业园区,从事牦牛生物产业,提取生物制药原料。例如,以曲麻莱牦牛为基础野血牦牛种牛、冻精等已销往省内外。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营养链”脆弱“温饱”未解决。“技术链”薄弱,先进技术难推广。“市场链”未成形,难显优质优价。“产业链”不全,产品附加值低“营养链”脆弱,“温饱”未解决。

集官员与专家于一身的马清德介绍,青草期短,产草量低,雪灾多发,狼害严重 ,超载放牧。“温饱”问题仍然是制约牦牛养殖的根本原因。青海牦牛主要养殖类型传统牧户,青海牦牛养殖的主体,数量多,涉及农牧民人口多,覆盖地域广,是发展牦牛养殖业的基本依靠,是畜牧业增产增效的突破口。养殖大户主要在牧区,人均草场多,自家草地放牧,或租赁草场放牧。牦牛养殖合作社新型的养殖模式,目前全省牧区共有合作社961家,养殖牦牛30多万头。特别是,生态畜牧业建设以来,合作社数量快速增加,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经营模式也不断升级,成为了全省牦牛养殖业现代化发展的主流模式。养殖场据调查全省养殖场和合作社共有620多家,平均存栏牦牛300头以上。

青藏高原的特殊性限制了该产业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为此,国家和各地政府对科研给予厚望,据悉,全国有关牦牛的科学研究成果共计300多项,其中,青海省已取得130多项涉及牦牛的科研成果。多地建立了牦牛试验站,例如大通、海北、玉树综合试验站。省部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近400人。成功培育了“大通牦牛,2004年,大通牦牛通过国家审定, 近11年来累计推广2万头,大通牦牛后裔已达130万头,创造经济效益7.8亿,年均7000万元。提纯复壮,全省每年推广牦牛良种活体9200头,近5年累计推广4.6万头,改良母牦牛30万头。全省每年生产牦牛细管冻精5万剂一个值得观察的实例是,2011年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注册成立的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由8名博士、12名教授组成的团队进行研究,在牦牛源产地建起了符合欧盟标准的现代化畜牧业产品加工基地。青海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说,牦牛被誉为“雪域之舟”,牦牛全身都是宝,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藏族群众的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牦牛像勤劳淳朴的高原儿女一样,在千百年的磨砺中不断衍生,支撑着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与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牦牛产业对青海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专家学者和业内官员的共识是,随着国内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加强,牦牛肉及其他牦牛产品的消费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群体和市场范围在不断扩大。这项宏伟的计划如何实现?专家认为,各地政府需要纠正对“牦牛是落后的畜种”、“牦牛属于不经济畜种”、“牦牛肉是目前市场上最不经济的畜产品”等的认识误区。正确认识牦牛产业,牦牛在高寒牧区具有特殊重要的经济学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牦牛产业不是要不要保护,要不要支持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保护、加快发展的问题。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