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企业 » 正文

温氏、牧原养殖模式如何?看一体化养殖为何崛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7-08-25  来源:🔗互联网  💛2800
核心提示:模式思考:养猪业自建式发展将快于合作式美国:BBY打败CC,自建模式打败了合作及整合模式。中国:苏宁打败了国美,自建模式打败

模式思考:养猪业自建式发展将快于合作式

美国:BBY打败CC,自建模式打败了合作及整合模式。

中国:苏宁打败了国美,自建模式打败了合作及整合模式。

重资产模式不可怕,如今的中国,资本并不缺乏,重要的是资本回报率,回报率高,重资产就是高行业门槛。若某重资产行业的roic低,那重资产模式会拖垮一家公司。(养猪业虽然重资产,但roic高,应该加倍杠杆养猪。)

自建自养模式减少了与农户“扯皮” 的风险和成本,若快速扩张,非常考验管理边界。

牧原近年的发展明显更快,成本也更低。

大背景:环保使得规模化进程再次加速

因人均资源不足,叠加贸易开放程度的逐渐扩大,国家迫不及待地需要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抓环保一举两得,规模化猪场抢占的是散养户退出的市场。

环保点燃了落后产能退出的高潮,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会快速提升,从40%快速增长到70%,之后会放缓,但1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出栏占比会继续大幅提升,这一点在美国养殖历史上已经印证。

供给结构由金字塔向倒金字塔演变

未来家庭农场将占据生猪供给主要地位,适度规模化道路由我国深层次的矛盾综合决定。

集约式养殖因技术效率改善空间最大,成本优势不断加大,未来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为什么万头出栏以上的聚落式养殖场发展如此迅速?

原因1:规模效应开始凸显,成本更低

2002—2010年生猪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大,技术效率的贡献次之,这个阶段几乎没有规模效应。

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大规模生猪养殖的效率优势从2006 年开始凸显。

2008-2010年养殖技术更新和扩散有效性、规模经济程度明显提高,叠加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规模效应凸显。

2010年以后,要素投入开始达到冗余,技术效率开始体现,家庭农场成本优势开始加大。

技术效率进一步体现,管理水平的高度决定养殖企业的高度,一体化优势开始凸显。

2014年开始,环保成本的提高有利于集约化生产的模式发展,同时技术效率的提升在集约化生产模式中进一步体现,规模效应继续加大。

成本优势变迁小结:

1、2002-2008年,养殖要素投入的效率最高,无需过多的技术和管理,散养占优势。

2、2008-2013年,技术效率改善比要素投入对效率提升的贡献更大,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开始体现,对管理的要求仍然不高。

3、2014-2020,技术效率改善第一波浪潮已过,技术改善的第二波我们认为在于扣各个细节,综合管理效率的作用开始体现,由于在养殖要素投入、技术效率改善、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沉淀,万头以上的猪场聚落式养殖迅速扩张。

原因2:一体式集约化养殖场扩张制约变少

集约化养殖场的制约因素纷纷好转:

1、资金(资本涌入,融资手段变得丰富)

2、土地(集约式养殖目前还是蓝海,有能力的企业正在“圈地盘”)

3、人才(分工更细,培养饲养员变易,近年的人力成本上升放缓,大学生扩招)

4、环保(方便集中处理,平均成本低,符合国家环保调控大背景)

而公司+家庭农场制约因素有:

1、资金(扩张所需资金较少,目前仍是最主流的方式,农民自身资金有限、融资手段单一)

2、土地(农民拿不到新的地,政府不批)

3、人才(养殖户的老去和养殖辛苦活的后继无人)

4、仔猪(仔猪供应紧缺、需外购,但价格昂贵)

5、环保(需自购环保设备,并分散还田)

原因3:国际夹缝中培育新的生产关系

中国养猪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后果:

2008-2013 年的原种猪进口量达到10000 头以上,迎来一波技术效率改善浪潮。

在饲料环节,猪饲料所需要的豆粕基本上全部来源于进口大豆,主要进口自美国、巴西和阿根廷。201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8323万t,占国内消费来源的比重接近90%。此外,高端预混料、疫苗都掌握在国外企业。

上游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的同时,养殖环节也直接面临着国外养殖业的直接竞争,进口肉不断加大。

嵌入全球价值链拓展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得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变为可能,同时也增加了我国生猪产业受制于跨国公司的风险,并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的互动性,导致国内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减弱。

全球化浪潮下,分工更为精细,强者更强。由于粮食安全必须掌握在中国自己手上,养殖企业必须要担起生猪供应的任务,但系统的稳定性趋弱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面临的挑战更加全面,一体化龙头的优势将更为明显。

相对于家庭农场,一体化聚落式养殖也是一种生产关系上的变革,能带来生产力的进步,在目前阶段或许有利于技术进步。家庭农场解决了养殖中最重要的责任心问题,但多数家庭弄无暇做数据分析等技术效率改善工作,归根到底是小农经济的进化版,而一体化聚落式养殖能在各个环节都持续积淀技术和经验,未来成本下降空间更大,成本降下来之后,发展的信心也更足。

由于部分优秀的大型一体化养殖场已经具备较多的技术积累,有的已经无需引种,可以实现技术的自迭代,真正地实现了在价值链上的延伸。

总结一体化模式发展迅速的原因: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1、生产方式更先进,成本优势由散养、家庭农场转向大型一体化养殖场。

2、集约化养殖场的制约因素纷纷好转,资本涌入、土地蓝海、可培养的大学生增多、环保规模效应。

3、国际夹缝中,一体化企业的综合应对能力更强,技术可以开始自迭代。

工业化养殖是一个重资产、重劳动力的行业,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类比汽车、电子),中国具有世界最大的生猪市场,未来中国的养殖企业会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

环保是一体化企业的神助攻

环保神助攻下的模式变迁(2016年为例)

2016年一条龙、大企业养殖量增幅30-40%;(2016年约有4360万头生猪来自于一体化企业,占生猪出栏量的6%)。

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与饲养量持平或略增(0~5%); 散养户(年出栏500头以下)受拆迁与关停影响最大,减少较多,养殖量下降10%-15%。

环保限制使得散养户加速退出、规模户补栏缓慢,只有具备较完整布局的一体化企业才能较快地扩产。

怎么看待企业多卖仔猪?

结构性短缺导致仔猪形成卖方市场,将持续高位2017年仔猪价格40元/kg左右高价位保持更长时间,主要源于结构性短缺,所以可以持续。

流入自由市场的仔猪供应量减少造成价格高涨。

大企业自留量增加,“公司+农户”放养量增加,自由市场仔猪供应量偏紧。

一季度行情乐观预期下,仔猪集中采购,极度高价导致育肥户无钱可赚。

受活猪价格影响,仔猪价格会下降,但我们估计进度缓慢,仍会在30元/kg以上,持续性较强。

单位面积的效益才是变现法则

聚落式养殖场解决融资后的瓶颈在于养殖场面积,其排产计划是依据瓶颈来计划的。

因母猪数量是匹配养殖场的,若生产性生物资产增长减缓,说明养殖场满产。

单位面积养母猪比育肥猪的毛利率高很多(粗略计算约3-4倍),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面积。

怀孕段200头,单元面积445㎡、哺乳段(母猪)100头,单元面积720㎡;保育段450头,单元面积195㎡、育肥段450头单元面积450㎡。

赚了这波仔猪的钱有什么帮助?

若明年的判断是能赚钱,今年能扩建的越多越好。

扩建的最大瓶颈来源于资金,今年赚了一波仔猪的钱,意味着明年能扩建的产能会更多。

同时,后续育肥场一旦建好,可以直接减少仔猪销售,变为育肥。(相当于现在的仔猪是未来育肥猪的中间产品,这个中间产品目前还能获得极高的利润,一举两得)附加几个重要的思考

资本充足率的问题,未来如何在资金方面游刃有余?中短期缺钱吗?

新设规模场出猪是否需要2年以上?为什么不能1年以内?解决了什么问题就可以实现?

企业在选择未来主战场的分布上怎么考虑的?

当下是否是一举奠定龙头地位的历史最好机遇?是否该激进把握?风险在哪?

扩张节奏:两大模式,各有千秋

公司+农户:

温氏股份是低点快速扩张、高点大量获利。

优点:轻资产、利用闲散人力和土地、紧抓产业链高精尖一端,适合当下小农经济为主的国情。

缺点:扩张依赖合作养殖户的意愿,对公司的管理能力要求高,没有充足的养殖技术支撑会造成双输。

自繁自养:

牧原股份是自繁自养滚雪球增长,高点扩张快,低点放慢求稳。

优点:“自己跟自己玩”、分工更细效率更高、更容易控制食品安全、更容易处理污染,资源集约型的工厂化农业属于未来发展方向。

缺点:折旧高、依赖融资、财务负担重、成片的适养土地少。若成本不顶尖、融资渠道不顺畅,恐难以穿越周期。

温氏的扩张:区域密集型、“人治、分权”

区域密集型扩张(独家提出):

类似7-11,先把一个片区全部开满,有效加强配送销量,也降低监督成本。

华南、华东为主要阵营。

用人特点:

权利下放,数据上移,讲究民主,凡事喜欢投票。

牧原的扩张:中心向外均匀扩散、“法治、集权”

子公司扩张如同CTRL+V,为中心向外地毯式

扩散型(围绕销区和贫困县)(独家提出)

子公司的功能单一,仅负责养殖,其他全部集权于母公司,较容易复制。每个地区设立一个子公司,设计产能100万头,可集中供应附近50万人。

地域上,基本分布于长江以北。

用人特点

1)分工精细化,最年轻的猪场场长仅工作两年。

2)每个员工从事的工作较标准化,由师徒文化“传帮带”。

3)讲究集权管理,全程自养可控,未来的流程管理将更为精细化,有更多细节可以扣,使得综合成本进一步降低。

重中之重①:一般养殖企业投资机会对照图(略有增长型)重中之重②:市猪率,更为合理的指标

市猪率概念:每100万头出栏量对应的市值,即市猪率=市值/出栏量*10000。从本质上来说,市猪率是以产能来衡量企业内在价值。

市猪率区间:合理区间为0.5-1,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而不同。

雏鹰历史底部为0.4,最高达到2左右。

风险提示

猪肉价格超预期下跌,高致病性疫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