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科研人员在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工作。本报记者 郝飞 摄
肉鸡的肉质能否变得更鲜、更香?五万分之一概率产双胞胎的黄牛,能不能多生双崽?四川猪种有哪些强大基因,可杂交出风味更优质的黑猪?……
这些问题,都与动物遗传育种有关。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有一群科学家就在研究畜禽身上的遗传密码,以培育出更好的畜禽新品种,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代表作“大恒肉鸡”,就是我国自主培育的一种黄羽肉鸡配套系,目前已推广到18个省。
4月24日,记者走进这个实验室。
A
实验室里的“最前沿”
从18000个样本中
发现肉鸡的鲜味基因密码
成都市牛沙路7号,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中心“藏”在一栋40多年楼龄的5层灰色小楼的2楼。
静悄悄的楼道里,陈晓晖研究员匆匆迎面走来。“你平时见我,身上都是臭烘烘的。”陈晓晖说,上午从简阳的基地出来,抽空回家洗了个澡,才来见记者。
这个“农字号”实验室在大邑、龙泉驿、宣汉配套建有种猪、种牛、肉鸡等8个育种基地,科研人员既要在基地当“泥腿子”,又要在实验室操作先进科研仪器。
陈晓晖指着正在白色仪器前做实验的李江凌博士给记者介绍:“他正在寻找肉鸡风味背后的基因密码。”
“未来,肉鸡将不再看颜值,而是看内在。”实验室主任、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笑着说,屠宰加工型是肉鸡未来的育种方向,团队正有条不紊展开研究。
他进一步解释:出于防疫等考虑,永久取消活禽市场是大势所趋,肉鸡将集中屠宰后再入市销售。这样,外形、羽色等消费者以往关注的因素将不再是重要的选育指标,肉质风味、嫩度、肉色、剪切力、失水率等指标将更为重要。从养殖上来说,就是要在保持营养、提高风味的前提下,让肉鸡吃同量的“饭”,生长得更快,肉更多,肉质更好。
这就需要寻找出具有优质基因的母本父本。“比如人类,想找强壮基因、高个基因,首先就要找篮球运动员这样的个体。然后,还要找出具备同类基因的女士。”蒋小松打比方,这样的后代才能遗传父母的优质基因。当然,这在人类中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是,动物育种却能办到类似的事情。
“我们从18000个样本中找到了‘鲜味性状基因的三基因纯合基因型群体’,在全国来看都很罕见。”就是说,发现了肉鸡的“鲜味”基因密码。这意味着可以“培育新品种,做的椒麻鸡、红烧鸡、白斩鸡更鲜香”。蒋小松笑称,生长效率更高、味道更好的屠宰加工型肉鸡新品种,几年后将从这个实验室“飞”出。
还有很多新技术在探索。“技术上问题不大,关键是安全性和低成本。”草食家畜研究所所长易军团队正在攻关“牛生双胞胎”的稳定性和成本问题。易军告诉记者,猪、狗、猫等一胎多崽,而马、牛等一胎一崽。在自然条件下,母牛生产双胞胎的几率只有五万分之一。“如果概率变为100%,且成本低,将改写牛产业。”
“四川本地猪种是个宝藏,我们正在从中挖掘优势特色性状基因。”养猪研究所所长吕学斌解释,有的猪种不挑食、好养,有的做回锅肉好吃,有的适合做红烧肉,这背后,都离不开基因的影响。找出这些优势特色基因,才能为优质风味猪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支撑。
B
与科学家聊聊
做科研要食人间烟火
餐馆访美食确定育种方向
“什么鸡做椒麻鸡最好吃?”蒋小松突然反问记者,然后一笑:“做科研也要食人间烟火。”
蒋小松习惯去街头巷尾做调查,再一遍遍问亲朋好友,在哪儿吃过最好吃的椒麻鸡。“找到这家餐馆,先尝尝,确实好吃,就去找厨师。”厨师清楚食材是啥。再去找餐馆老板,从哪里进的货,顺藤摸瓜找到养殖基地。育种方向就有着落了。
研究方向是战略性问题,绝对马虎不得,“我们还算幸运的,农业育种研究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方向没走对,也许一辈子都没啥成果。”
陈晓晖所在的团队,三代科学家花了14年时间才培育出川藏黑猪。其间,每年要培育和使用大约2000头种猪做各种试验。
回锅肉、水煮肉片是家常菜,但很多人感觉已经“没了小时候的味道”。“市场上大多是‘洋猪’,本地猪越来越少。”吕学斌介绍,保护地方猪种资源、满足差异化猪肉市场需求,迫在眉睫。
“混血”的川藏黑猪不负众望,继承了“洋猪”生长快、瘦肉率高,以及本地猪肉质细嫩、香味纯正、回味浓郁的优良基因。四川省美食家协会曾做过实验,同样条件下,用川藏黑猪和外三元猪烹饪红烧肉、回锅肉、萝卜连锅汤、五香排骨、生涮雪花猪肉,川藏黑猪“鲜香味突出明显、肥瘦间质地细嫩化渣,有弹性,瘦肉不柴,明显优于常见的外三元猪。”
“蜀宣花牛的培育,四代人花了34年。”80后博士王巍出生时,研究就已经开始了。立项背景,同样是为了解决地方黄牛产肉和产奶效率偏低等问题。
C
一种困惑
回报与贡献不匹配
动力靠什么激发
近5年来,大恒优质肉鸡示范生产商品肉鸡约4亿只,实现社会产值200亿元;蜀宣花牛在12个省市应用,仅2014年至2015年就推广种牛4.74万头、肉用牛36.84万头,与普通黄牛相比,每头为养殖户多增收1000多元;川藏黑猪近3年出栏170多万头商品猪,新增产值30多亿元。
社会效益显著背后,科学家们也有困惑。一位受访者表示,目前,不少农业科研人员都是“80、90后”,经济压力普遍较大。他的博士、硕士同学,很多都不再从事研究工作,而是跑市场、做营销、卖饲料,“但是,我们仍在坚持,仍想把自己的智慧用在农业农村需要的地方。”
“搞农业科研,想致富难!”与多家科研院所有合作的四川大恒家禽育种公司总经理杜华锐直言。
2016年起,我省科研院所启动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取酬,规定试点农业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至少占70%。但实际操作中,一些科研院所还达不到这一比例。
对于兼职取酬,多位农业科研人员表示,有的部门鼓励,有的部门又不让。
“回报不匹配贡献,科研人员的动力咋个激发?”杜华锐发问。
国外是怎么做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科技奖励非常多元化,除国家和政府部门奖外,各学会、企业和非营利机构也可以自己设奖,除奖励个人外,还包括对科学家小组、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的奖励。尤其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一些奖励的获奖者,甚至可以得到5年的研究经费。
蒋小松介绍,在欧美发达国家,对科技人员和科研工作的激励方式还有很多,体现在知识产权激励、科研基金资助、科技计划项目、职务聘任等多种方式,成为科技奖励的有益补充。
D
他山之石
珠海
珠海市出台《关于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加快集聚新时代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试行)》,给予创新创业团队最高1亿元资助。对于在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现代产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总部型企业(大型骨干企业、全市纳税50强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技术研发骨干人员、新型研发机构高管和市级以上立项科研课题团队成员等,根据其上一年度工资薪金、股权转让等个人收入对地方贡献情况给予奖励。
山西
山西省出台《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可按不超过无收入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5倍核定。科研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单位同意并在单位内部公示后,可在外兼职并取得合法收入。
辽宁
辽宁省政府印发《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沈大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项目,鼓励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以成果和资金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具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和分配权,不再另行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给研发团队和转化贡献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0%。对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取得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奖励,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