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地产销冠碧桂园发布的一则招聘启事,寻找养猪事业部负责人,一时间刷爆了朋友圈。据悉,2018年1月,碧桂园还发布过招聘农业博士的通知,应聘者专业背景包括农业机械、农业技术、养殖、畜牧等。聘用的博士将纳入碧桂园“未来领袖”计划。这是碧桂园面向博士的招聘和培养计划,入职博士有望委以重任,每年都设有招聘指标。
跨界巨头进入养猪业,这已经不是第一次。
1、这些年都有哪些外行跨界养了猪?
2008年,高盛又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而在此之前,2004年高盛收购了猪肉的下游加工业雨润集团,2006年用2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双汇下游的加工厂。掌握了养猪上下游产业链。
同样在2008年,德意志银行也将巨资砸向了养猪行业,注资6千万美元,获取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猪场30%股份。
紧接着2009年,丁磊正式提出网易养猪计划,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养猪事业。自丁磊曝出养猪大计后,其追随者也大有人在。2009年6月,复兴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被曝斥资1.6亿,签约江西养猪大户国鸿集团,投资养猪事业。
2012年3月,武钢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十二五”期间将投资390亿元于相关产业,其中包括养猪。于是,钢铁侠养猪立刻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今年年初,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宣布达成合作,将对ET大脑进行针对性训练与研发,最终全面实现AI养猪。消息一出,轰动了整个养猪业。
此外,进军养猪的资本名单还有万达集团、联想集团、北京中实集团、广东德美化工、广州知名房地产企业美林基业集团等。除了这些跨界资本之外,养猪产业上下游的企业及养猪企业也纷纷大张旗鼓地加入或扩大养猪。
2、玩跨界有风险 8企业亏了5家
虽然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转型之举已经是迫在眉睫,但进入养猪潮的企业情况并不好,据相关资料显示,涉足生猪规模化养殖加工业务的8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5家出现业务亏损,其余的也是业绩大幅下滑。
有转型企业向媒体表示,经历了多年的市场磨练,对养猪行业还是有些青涩,融资的成本随着市场的变动加大,包括各种规则条款的提前设置,市场对于生猪养殖加工行业估值持续走低,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资金的获利空间日益收窄,资金链难以维系。
武汉大学跨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吴先明认为,企业跨界无非是两种原因,一是由于主业经营不善,被迫转型。二是有良好的机遇与资金条件,进行长远的战略布局。
“被迫多元化企业失败的案例更多,造成的损失也更大。”吴先明认为,以钢铁企业养猪的事情为例,由于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企业寻求跨界发展养殖副业来度过发展寒冬,但目前都没有起色。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明显,而且市场对完整产业链的要求较高,大的养殖场尚且难以应对市场变化,中小规模的养殖更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企业跨界经营,没有生猪养殖的相关业务体系,这种“病急乱投医”会给企业带来较大风险。
3、专家:跨界是把双刃剑
跨界失败案例俯拾皆是,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安林介绍,目前的总体情况是,企业跨界成功或失败的几率各占50%。
“业务拓展是否具有相关性很重要,这能影响跨界的成功率。”吴先明教授说,跨界企业经营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关性多元化跨界,一种是非相关多元化的跨界路线。当前有一些企业的跨界经营,走的是非相关多元化的路线,这些企业跨界的领域与自身原有产业并不相关,由于它们对所跨领域的不熟悉,其跨界探索往往充斥风险。
吴先明表示,有些企业的主业不清晰、发展战略不明确,本身已经存在危机,在资金链快要断裂之前“病急乱投医”地选择涉足某个行业,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养猪潮的没落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切忌主业经营遇到困境的时候‘病急乱投医’,被迫进行多元化跨界。”他认为,盲目被迫选择了一个行业来跨界,往往会加剧业内竞争,让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一旦失败,往往会造成特别大的损失。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准备进入行业领域的业务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慎重地选择自己的跨界之路。
“企业跨界发展,最好有相关业务的支撑,这样才能有相关业务信息共享平台去满足客户需求,跨界的成功几率就会更高。”吴先明认为,跨界能够放大利润,并降低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也许能在短期内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各路资本进入养猪行业的理由或许有些偏差,但逐利仍是共性。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表示:“我国是猪肉的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疫苗体系的建立以及优质种猪的选育,都极大地提高了养猪产出率和猪肉质量,另外,国家鼓励规模化、现代化养猪场的政策倾向都有效推进行业发展,而这些良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势必吸引资本入驻,相较于当前房地产市场低迷的现状而言,也是资本的另一个有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