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新华社播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治理攻坚战等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着力解决一批民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而碧水保卫战,在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中,有四项都与之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那么,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如何爬坡过坎?
6月27日晚《央视财经评论》邀请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和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做客演播室,就“环保攻坚战”攻坚期怎么干,做深度探讨。
刘戈:打赢治污“三大保卫战”谁来买单是关键这三大保卫战都非常严峻,都不是说轻易能够打得赢的。但是在里面其实我们看到最后归结在一起是利益的问题,它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也就是说打赢治污三大保卫战谁来买单是关键。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像河北省这几年为了华北平原整个治霾的问题减少了1亿吨的钢铁,7000多万吨的水泥,这样的量由河北一地承担,一些企业有负担,你看这个损失谁来买单?
这里面就有个分担的问题。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在华北平原的这些地方,他们怎么去安排利益?这是最典型的经济学里面负外部性的这样一个概念,环境污染就是最大的负外部性,最后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承担这个责任,是不行的。需要形成一种机制,就是受益或者付出,要让该承担的人在这里面承担他该承担的一部分,这是关键。
李楯:环保攻坚战 坐实问责是关键
涉及到保卫战的话,我觉得非常关键的问题,按照这个文件来说,坐实问责,坐实党政机关官员问责,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制止这种污染,既需要企业的自律,也需要党政机关主体责任的落实,这些没有一个制衡,单靠某一方面很难做到。
对于企业来说有一个利益的问题,对于党政官员来说,也有一个我们中央文件一再强调的机制体制弊端,在转型当中,机制体制弊端往往是影响到我们更好地落实中央治理污染这些决策。
要赢来碧水蓝天 归根结底靠什么?
李楯:做好源头管控 需要公众参与
我们过去说的两个积极性,一方面是党的领导,一方面是公众的参与,这些都重要,我们要做到源头管控,公众参与非常重要,比如像这个文件里面提到的公益诉讼,这些都是从民间搞起的,才有民事诉讼法修订改进去,另外还有一些制度安排要跟进,比如说像公众参与一些监督。改进公益诉讼很重要的问题是取得污染的证据,污染鉴定的费用非常大,我当年参加过法律援助条例制订,如果在法律援助中把公益诉讼鉴定纳进去,那样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公众参与,对改善水污染会起到更大的作用。